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3-01-19 09:15:49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全文翻译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 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
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点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来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而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⑦盖:这里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个虚词。
⑧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并没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称为"闲人".
[译文]
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带,脱衣躺下来,正想入睡,忽见月光从门缝中射进来,明亮洁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这样好的月色,却没有人和我一起分离其中的乐趣,心中颇感缺憾。于是就缓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正巧,怀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来到庭院里。
庭院中,月光洒在地下,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那样透明,水中好似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纵横交错,摇曳不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概那是竹叶和柏叶的蚊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柏,为何在这寻常多见的竹柏月影中体味其中的乐趣呢?只是因为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是不多见的罢了。
[赏析]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是苏轼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 其二,写文章贵在精炼。这不是说要盲目地删减字数,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内涵。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看苏轼的文章,都是以"辞达"为准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
宋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①,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②,遂至承天寺③寻张怀民。怀民亦未被寝,相与步 于中庭④。
庭下如积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横⑥,盖竹柏影也⑦。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⑧。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苏洵子。嘉佑进士。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 .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传诵甚广。擅长行书、楷书,取法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而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能画竹,学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高度评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造诣。诗文有《东坡七集》等。
[注释]
①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元丰,宋神宗年号。
②念:想。无与乐者: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
③承天寺:在今湖北省黄冈县南,今废。另一说苏东坡曾被贬到福建泉州,故有可能地点是泉州。
④相与:一块儿。步:作动词用,散步。
⑤如积水空明:积水,意思是庭中自上而下像充满着水,不是地上积水。其水澄澈,所以用"空明"来形容。
⑥藻荇(xìng):泛称水草。藻,水草的总称。荇,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脏形,而绿背紫,夏季开黄花。
⑦盖:这里是承接上文而推究其原因的一个虚词。
⑧闲人:这里指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苏轼这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并没有事情可作,所以他自称为"闲人".
[译文]
在元丰六年的十月十二日夜里,我解开衣带,脱衣躺下来,正想入睡,忽见月光从门缝中射进来,明亮洁白,不由得心中一喜,高兴地起身穿衣,走出门外。这样好的月色,却没有人和我一起分离其中的乐趣,心中颇感缺憾。于是就缓步走到承天寺,找好友张怀民。正巧,怀民也不曾入睡,我便跟他一起来到庭院里。
庭院中,月光洒在地下,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那样透明,水中好似圆叶的藻草和长叶的荇草纵横交错,摇曳不定,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大概那是竹叶和柏叶的蚊子吧。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一处没有竹柏,为何在这寻常多见的竹柏月影中体味其中的乐趣呢?只是因为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是不多见的罢了。
[赏析]
苏轼是有宋一代文学大家,宋文、宋诗、宋词都在他的手中达到了高峰,其中苏轼的叙事记游之文更是在文学史上为后人树立了典范。他的游记中,叙事、抒情、议论三种功能常常是结合得水乳交融。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这里,我要向大家介绍是苏轼的著名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
全文分三层,第一层叙事。首句即点明事件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黄州为团练副史已经四年了。这天夜里,月光照入他的房间,作者本欲就寝,怎奈被这美好的月色所迷,顿起雅兴,但想到没有同乐之人,遂动身去不远的承天寺寻张怀民。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亦是被贬至黄州来的贬官,他和苏轼的友谊相当笃厚。当晚,张怀民也还未睡,于是二人一起来到院子中间散步。这一层叙事,朴素、淡泊而有自然流畅。
第二层写景。作者惜墨如金,只用十八个字,就营造出一个月光澄碧、竹影斑驳、幽静迷人的夜景。读者自可以发挥想象:月光清朗,洒落庭中,那一片清辉白茫茫一片好似积水空潭一般,更妙的是,"水"中还有水草漂浮,游荡,于是乎恍恍然便如仙境一般了。作者的高妙之处在于,以竹、柏之影与月光两种事物互相映衬、比拟、比喻手法精当,新颖,恰如气氛地渲染了景色的幽美肃穆。
第三层便转入议论。作者感慨到,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可是有此闲情雅致来欣赏这番景色的,除了他与张怀民外,恐怕就不多了,整篇的点睛之笔是"闲人"二字,苏轼谪居黄州,"不得签书公事",所担任的只是个有名无实的官,与儒家的"经世济民"之理想相去甚远,即所谓"闲人"之表层意义,它委婉地反映了苏轼宦途失意的苦闷;从另一个方面来看,月光至美,竹影至丽,而人不能识,唯此二人能有幸领略,岂非快事!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便使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说是宠辱不惊,进退自如。当然,他在逆境中的篇章更能折射出他的人格魅力!
中学生在学习这篇文章时,关键点有二。其一,初步领略苏轼的人生观。俗话说:"知人论世",读文章又何尝不是?只有大致了解了作者的思想和背景,才更能深入地去把握他的作品。苏轼的人生观,正如前所言。 其二,写文章贵在精炼。这不是说要盲目地删减字数,而是要注重文字的内涵。福楼拜说过,写文章时,能恰当表现一种意思的只有一个词,作家的任务就是要把那个词找出来。我们看苏轼的文章,都是以"辞达"为准则,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很少有芜词累句。这些都是同学们应当加以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