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内典录全文 第六卷
发布时间:2019-06-25 14:42:00作者:金刚经注音网卷上卷下
第五卷 大唐内典录 上
历代众经传译所从录第一之五。后周陈朝隋朝皇朝。
后周宇文氏传译佛经录第十五
世袭乱离魏晋更霸。各陈正朔互指伪朝。仁义可日销罄。德行是称凋殒。仍自诸代国史昌言我是彼非。斯则一是一非。一政一虐。都难惬当。谁敢筹之。故北魏以江表为岛夷。南晋以河内为獯鬻。周承魏运魏接晋基。余则偏王无所依据。而宋齐梁陈之日自有司存。国亡帝落。遂即从诸笔削。可不然乎。周之先祖宇文觉者。即西魏大丞相黑泰之世子也。泰举高阳王为魏帝西迁长安。改衣幡为皂色。号大统元年。一十八载改年。废帝立。魏齐王四年而薨。觉承魏禅。当年被废。立弟毓为帝。四年而崩。立弟邕为帝。太祖第三子也。开阔大度统御群小。立十二年杀叔大冢宰晋国公护父子十人大臣六家。改元建德。至三年内纳道士张宾妖倿云。佛法于国不祥。遂灭除之。至建德六年。东平齐国又殄前代数百年来公私寺塔。扫地除尽。融刮圣容焚烧经典。八州佛寺出四十千。尽赐王公三方释之减三百万还归编户。帝以为大周一统天下无事也。志高虑远。改元宣政。五月而崩。太子赟立。杀齐王父子八人。改元大成。二月立子衍为太子。禅位与之。改元大象。自号天元皇帝。立四皇后。威仪服饰倍多于古。大象二年五月。天元崩。子衍立。正月一日改元大定。二月禅位于隋周。凡五帝。二十五年。治于长安。传译沙门一十一人。所出经论天文要等。三十二部合一百四卷。为后周经录云 沙门释昙显(一部二十卷经典) 沙门攘那跋陀(一部一卷论) 沙门达摩留支(一部二十卷梵天文) 沙门闼那耶舍(六部一十七卷经) 沙门耶舍崛多(三部八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四部五卷经) 沙门释僧僶(二部二卷传) 沙门释慧善(一部八卷论) 沙门释亡名(十一部十一卷论铭传) 沙门释静蔼(一部一十一卷三宝集) 沙门释道安(一部一卷三教论) 周众经要二十二卷 一百二十法门。
右二部二十三卷。魏丞相王。宇文黑泰兴隆释典崇重大乘。虽摄万机恒阐三宝。第内每常供百法师。寻讨经论讲摩诃衍。遂命沙门释昙显等。依大乘经撰菩萨藏众经要及一百二十法门。始从佛性终至融门。而开讲时即恒宣述。永为常则。以代先旧五时教迹。迄今流行山东江南。虽称学海轨仪揩则更莫是过。乃至香火梵音礼拜叹佛。悉是其内。每事征核领纲有据 五明论(一声论二医方论三工巧论四咒术论五符印论周二年出)
右明帝世。波头摩国三藏律师攘那跋陀罗。周言智贤。共阇那耶舍于长安旧城婆伽寺译。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传译。沙门智[價-貝+令]笔受 婆罗门天文二十卷(天和年出)
右武帝世。摩勒国。沙门达摩流支。周言法希。为大冢宰晋荡公宇文护译 定意天子所问经五卷(出大集天和六年译沙门圆明笔受) 宝积经三卷(天和六年译沙门道[(工*凡)/言]笔受) 如来智不思议经三卷 大乘同性经四卷(一名佛十地经一名一切佛行入智毗卢遮那藏经天和五年译上仪同城阳公箫吉笔受) 佛顶咒经并功能(保定四年译学士鲍永笔受) 大云轮经请雨品第一百(天和五年译沙门圆明笔受初出)
右六部一十七卷。武帝世。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周言藏称。共二弟子耶舍崛多阇那崛多等。为大冢宰晋荡公宇文护。于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柱国平阳公侯伏寿为总监捡挍 金光明经更广寿量大辩陀罗尼五卷(第二出于归圣寺译智仙笔受) 须跋陀罗因缘论二卷(于四天王寺译沙门圆明笔受) 十一面观世音咒并功能经(于四天王寺译上仪同城阳公萧吉笔受)
右三部八卷。武帝世。优婆国三藏法师耶舍崛多。周言称藏。共小同学阇那崛多。为大冢宰宇文护译 金色仙人问经二卷(于长安四天王寺译箫吉笔受) 妙法莲华普门重诵偈 种种杂咒经 佛语经(上三经并在益州龙渊寺译)
右四部。合五卷。武帝世。北天竺揵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周言志德。于益州为总管上柱国谯王宇文俭译。沙门圆明笔受 释老子化胡传 十八条难道章。
右二卷。新州愿果寺沙门释僧僶撰。僶以像代邪正相参。季俗浇情易为趋竞。未辩真伪更递誉毁。今以十八条虽捡三科遣释。则圣贤皎然凡俗见矣。其序略云。僶以老子与尹喜西度化胡出家。老子为说经戒。尹喜作佛教化。又称是鬼谷先生撰。南山四晧注。未善寻者莫不信从。以为口实。异哉此传。君子尚不可罔。况贬大圣乎。今诚寻此说。非直人世差错。假托名字。亦乃言不及义翻辱老子。意者圣人君子不出此言。将是无识异道夸竞佛法。托鬼谷四皓之名。附尹喜传。后作此异论用迷凡俗。传而不习。夫子不许。妄作者凶。老君所诫。此之巨患增长三涂。宜应纯正救其此失。然教有内外。用生疑似。人有圣贤。多迷本迹。今考挍年月究寻人世。依内经外典。采摭群达诚言。区别真假。使一览便见也 散花论八卷。
右杨州栖玄寺沙门释慧善撰。善工毗昙学。以智度论。每引小乘以证成义善。故依文次第散释。譬诸星月助朗太阳。犹如众。花缤纷而散。故名散花论也。序略云。著述之体。贵言约而理丰。余颇悉诸今覶缕者。正由斯[跳-兆+(轍-車)]罕人谙练。是以触义殷勤逢文指掌。详览君子想鉴鄙心焉。善太清季上江陵承圣。末入关在长安旧城崇华寺。柱国冢宰别供养。敷演法胜。迄于寿终。六十余矣 至道论 淳德论 遣执论 不杀论 去是非论 修空论 影喻论 法界宝人铭(并序) 厌食相文僧崖菩萨传(保定二年于成都烧身当焚身日数百里内人悉集看肉骨俱尽唯留心在天花瑞相具在传载长房亲见) 韶法师传(并赞) 验善知识传(拟陆果观音应验记)
右十二卷。武帝世。沙门释亡名著。名俗姓宗。讳阙殆。南阳人。为梁竟陵王友。曾不婚娶。梁败出家。改名止蜀。齐王入京请将谒帝。以元非沙门欲逼令反俗。并遣少保蜀郡以别书劝喻。报书云。六不可。其后略云。沙门持戒心口相应。所列六条若有一诳。生则苍天厌之灵神殛之。死则铁钳拔之融铜灌之。仰戴三光。行年六十。不欺暗室。况乃明世。且乡邑殄丧宗戚衰亡。贫道何人独堪长久。诚得收迹山中摄心尘外。支养残命敦修慧业。此本志也。寄骸精舍乞食王城。称力行道随缘化物。此次愿也。如其不尔。独处丘壑安能愦愦久住阎浮地乎。有集十卷。文多清素语恒劝善。存质去华。见重于世 三宝集一十一卷。
右一部。武帝世。沙门释靖蔼依诸经论撰出。弘赞大乘光扬像代。录佛法僧事。故云三宝集。蔼后厌身。遂自捐命。其舍寿日。遗偈略云。一见身多过。二不能护法。三欲速见佛。早令身自在。法身自在已。在在诸趣中。随有利益处。护法救众生。又复业应尽。有为法皆然。三界皆无常。时来不自在。他杀及自死。终归如是处。智者所不乐。应当如是思。众缘既运凑。业尽于今日。凡三十余偈。山壁树叶血遍书已。然后舍命 二教论。
右一论。武帝世。既崇道法欲齐三教。时俗纷然异端竞作。始以天和四年三月十五日。召集德僧名儒道士文武百官二千余人。于大殿上帝升御筵身自论义。欲齐三教。至二十日。复集论议。四月十五日如前集议。到二十五日。司隶大夫甄鸾上笑道论。至五月十日大集群臣评笑道论以为不可。即于殿庭以火焚之。至九月。沙门释道安。慨时俗之昏蒙。遂纂斯二教论。以光至理。有一十二篇。以内外二教为本。道无别教摄入儒流。易之谦谦斯其徒也。故外论之本。古昔先王为教主也。仁义五常为教体也。孔丘述之亦非主也。是以外教之宗治身治国。尽于身代余不有言。内教之本以佛为教主。除惑入正为教所归。诸余道俗赞述而已。是以内教之宗不以身为累本意存心惑。是称内也。道教云。天下大患莫若有身。斯言同儒。故入外摄。故内外二教文理卓明。初帝重道而轻佛。欲除佛而存道。及览安论无以抗之。遂二教俱除别立通道观。简二教诸人达解三教者。置员立学。着衣冠而登其门焉。余如续高僧传。
陈朝传译佛经录第十六
有梁祚微祸难自作。魏末大臣侯景统御河南。因隙奔梁帝独建议。纳之封为河南王。乘宠乱阶遂陷梁室。经于两载乃称尊号。梁湘东王先在荆峡。使大将王僧辩陈霸先等往平金陵。曾未旋踵。湘东为西魏所灭。僧辩为霸先所杀。拥兵称王都于金陵。以姓为国。其先吴兴长城人。代为甲族。形器异伦。长九尺二寸。须长三尺。垂手过膝。神明高放众所推重。及临大宝。复故梁基旧建业都七百余寺。侯景焚爇余者无几。陈祖兴祚皆备修补。翻译新经讲通旧论。不谢前轨。自创国太平元年。至降主叔宝祯明三年。合五帝。三十三年。其二十四年与周同政。其九年与隋同政。所降之年。即隋开皇九年也。传释道俗三人。所出经传论疏等。合五十部。总二百四十七卷。为陈朝经录云 沙门俱那罗陀(四十八部二百四十二卷经论疏传语) 王子月婆首那(一部七卷经) 沙门须菩提(一部八卷经) 佛阿毗昙经九卷 无上依经二卷(永定二年南康郡净土寺出) 解节经(此本有十八品今止第四一品一卷真谛略出以证义耳)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第三出与什菩提流支出本同广略异) 广义法门经 僧涩多律(陈言总摄) 修禅定经 俱舍释论二十二卷 俱舍论本一十六卷 摄大乘论一十五卷(天嘉四年广州制旨寺出慧恺笔受或十二卷) 立世阿毗昙一十卷(永定二年出) 佛性论四卷 四谛论四卷 僧佉论三卷 摄大乘论本三卷(第二译与元魏佛陀扇多出小异) 大空论三卷(豫章栖隐寺出) 中边分别论三卷(于临川郡出并疏三卷) 金七十论三卷 俱舍论偈 金刚般若论 律二十二明了论(亦云明了论并疏五卷) 大般涅槃经论 遗教论 三无性论 反质论 堕负论 求那摩底随相论 宝行王正论 成就三乘论 正说道理论 意业论 执异部论 佛阿毗昙 起信论 解卷论 思尘论 唯识论文义合一卷(第二出与元魏般若流支出异在临川郡出) 正论释义五卷(于晋安佛力寺出) 佛性义三卷 禅定义 俱舍论疏六十卷 金刚般若疏合一十一卷 十八部论疏一十卷 解节经疏四卷 无上依经疏四卷 如实论疏三卷 四谛论疏三卷 破我论疏 随相论中十六谛疏(始兴郡出) 婆薮盘豆传一卷 众经通序二卷 翻外国语七卷(一名杂事一名俱舍论因缘事)
右四十八部。合二百三十二卷。周武帝世。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拘那罗陀。陈言亲依。又别云真谛。起陈氏永定元年丙子。至大建初己丑。凡十四年。既怀道游方随所在便译。并见曹毗三藏历传云。阇梨太建元年正月十一日午时迁化。年七十一遗文并付神足弟子智休。领受三藏寺沙门法海。来集阇梨文本已成部轴。云阇梨外国经论并是多罗树叶书。凡有二百四十缚。若依陈纸墨翻。应得二万余卷。今之所译止是数缚多罗叶书。已得六百余卷。通及梁代减三百卷。是知佛法大海不可思议。其梵本华严涅槃金光明将来。建康已外多在岭南广州制旨王园二寺。冀不思议弘法大士。将来共寻。庶令法灯传照不隐辉于海隅 胜天王般若波罗蜜经七卷。
右周武世。月婆首那者。生知俊朗。自魏达齐。之梁逮陈。世学佛经尤精义理。洞晓音韵兼善方言。那先在邺。齐受魏禅。诸有蕃客去留任情。那请还乡。路经江左。因尔遂被梁武帝留。敕总监知外国使命。太清二年。忽遇于阗婆罗门僧求那跋陀。陈言德贤。有胜天王般若梵本。那因祈请。乞愿弘宣。求那跋陀嘉其雅操。壑然授与。那得保持以为希遇。属侯景乱未暇及翻。携负西东讽持供养。到陈天嘉乙酉之岁。始于江州兴业伽蓝方果译出。沙门智昕笔受。陈文凡六十日。江州刺史仪同黄法[(〦/(目*目)/大)*毛]为檀越。僧正沙门释慧恭三学德僧监掌始末具经后序。不广烦述。那虽一身而备经涉历。魏齐梁陈相继宣译 大乘宝云经八卷(第二出与梁世曼陀罗所出七卷同本异出)
右周武。扶南国沙门须菩提。陈言善吉。于扬都城内至敬寺为陈主译。见一乘寺藏 众经目录。
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
天命有隋膺斯五运。帝图荣祐宅此九州。所以诞育之初神光洞发。君临已后灵瑞竞臻。故使天兆龟文水浮五色。地开泉醴山响万年。云庆露甘珠明石变。聋闻瞽视喑语躄行。禽兽见非常之祥。草木呈难纪之瑞。是知昔闻七宝匪局金轮。今则神异四时偏和玉烛。往以赤若之岁。黄屋驭宸。土制水行兴废毁之佛日。火乘木运。启嘉号于开皇。高祖以周靖帝大定二年。黄龙降于旧地。卿云见于城上。二月十三日。周以帝祚归禅在隋。景命既临服黄替皂。废周六官依汉五省。佛日还曜法水潜通。其冬有前周沙门。赍西域梵文二百余部。膺期而至。下敕所司访人令译。开皇二年仲春之月。便就翻传。季夏诏曰。殷之五迁恐民尽死。是则以吉凶之土。制短长之命。谋新去故。如农望秋龙首之山。川原秀丽卉木滋阜。宜建都邑定鼎之基。永固无穷之业。在兹可城。城曰大兴城。殿曰大兴殿。门曰大兴门。县曰大兴县。园曰大兴园。寺曰大兴善。三宝慈化自此而兴。万国仁风缘斯远大。伽蓝郁峙法宇交临。开士肩联真心接踵。及仁寿启号宝塔是兴。百有余州皆陈灵应。于斯时也。四海静浪九服无尘。大度僧尼将三十万。崇缉寺宇向有五千。翻译道俗十有九人。所出经部垂五百卷。炀帝嗣录。卜宅东都。仍于洛。滨上林园置翻经馆。四事供养无乏岁时。翻度新经备如别录。今总一朝两代三十七年。道俗二十余人。所出经论传法等。合九十部。五百一十五卷。结为前隋传录如左 京师洋川郡守昙法智(一部一卷经) 沙门毗尼多流支(二部二卷经) 沙门那连提耶舍(八部二十八卷经) 沙门释僧就(一部六十卷经) 沙门阇那崛多(三十七部一百七十六卷) 沙门释法上(三部四十三卷数经) 沙门释灵裕(八部三十卷论记) 沙门释信行(二部四十卷三阶集) 沙门释法经(一部七卷经目) 沙门释宝贵(部八卷经) 沙门释僧粲(部一卷论) 沙门释僧琨(一部五十一卷数论) 沙门释道正(六部五十余卷) 沙门释彦琮(七部十卷论传录) 沙门释慧影(四部三十七卷解论) 广州司马郭谊(一部二卷) 儒林郎侯君素(一部二十卷传) 晋府祭酒徐同卿(一部二卷论) 翻经学士刘凭(一部一卷内数术) 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一部十五卷录) 敕有司撰众经法式(一部十卷) 东都沙门达摩笈多(七部三十二卷) 沙门释明则(一部一十三卷) 沙门释行矩(二部二卷) 大隋业报差别经(开皇二年三月译第二出与罪业报应同小异)
右一部。元魏世。婆罗门优婆塞瞿昙般若流支长子达摩般若。隋言法智。门世已来相传翻译。高齐之季为昭玄都。齐国既平佛法同毁。智因僧职转任俗官。再授洋州洋川郡守。大隋受禅梵牒即来。敕召智还使掌参译。于大兴善寺翻出。智既妙善隋梵二言。执本自翻无劳传语。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智铉笔受。文词铨序义理日严寺沙门赵郡释彦琮制序 象头精舍经(开皇二年二月译第二出与伽耶山顶经本同) 大乘方广总持经(开皇二年七月译)
右二部。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毗尼多流支。隋言灭喜。既不远五百由旬。振锡巡方来观盛化至止。便于大兴善寺译出。给事李道宝般若流支次子昙皮二人传语。大兴善沙门释法纂笔受。为隋言并整文义。沙门彦琮并制序 大方等日藏经十五卷(开皇四年五月起出五年二月讫沙门智铉道邃慧献奉朝请庾质学士费长房等笔受) 力庄严三昧经三卷(开皇五年十月出费长房笔受) 大庄严法门经二卷(开皇三年正月出智铉笔受与文殊师利神力经胜金色光明德女经大净法门经本同出异) 德护长者经二卷(三年六月出僧琨笔受一尸掘多长者与申日兜本及日光童子经同) 莲华面经二卷(四年三月出) 大云轮请雨经二卷(五年正月出是大云经第一百品) 牢固女经(二年十二月出) 百佛名经(二年十月出上四经慧献笔)
右八部。二十八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法师高齐昭玄统那连提耶舍。隋言尊称译。舍少出家五天游四。大小诸国经六十余。但是释迦胜迹处所无不必践。既穷南海还反北天。复之茹茹逢彼国破。因入邺都。正值文宣。时始四十。舍之骨梗颇异等伦。缘是文宣偏所待遇。籍甚既着理此统焉。时亦出经论备齐世录。齐被周灭。仍憩漳滨。开皇元年新经至止。敕使追召。二年七月传送到京。见劳殷勤。即敕安处大兴善寺。给以上供为法重人。其年季冬就于翻译。沙门僧琛明芬给事李道宝学士昙皮等。僧俗四人更递度语。京城大德昭玄统沙门昙延昭玄都大兴善寺主沙门灵藏等。二十余德。监掌始末。至五年十月勘挍讫了。舍九十余矣。至九年而卒。有别传。所译之经。并沙门彦琮制序 新合大集经六十卷。
右招提寺沙门释僧就。开皇六年新合。长房录云。就少出家专宝坊学依如梵本。此大集经凡十万偈。若具足出。可三百卷。见今译经。崛多三藏口每说云。于填东南二千余里。有遮拘迦国。彼王纯信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即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王宫自有摩诃般若大集华严三部大经。并十万偈。王躬受持亲执键钥。转读则开。香花供养。又道场内种种庄严众宝备具。普悬诸杂时非时果。诱诸小王令入礼拜。彼土又称。此国东南二十余里。有山甚险。其内安置大集华严方等宝积楞迦方广舍利弗陀罗尼花聚陀罗尼都萨罗藏摩诃般若八部般若大云经等。凡十二部。皆十万偈。国法相传防护守视。兼云有三灭定罗汉。在彼山窟寂禅冥卫。半月一月或有僧往山为罗汉净发。信哉神力。固当实焉。须发剃还生。入灭定不动。难思议福地。获此宝任持。所冀。今来明王睿主种贤绍圣。弘法化君写以宣流。所统之内闻善尚传。故因叙载。然去圣将远。凡识渐昏。不能总持。随分撮写。致来梵本部夹弗全。略至略翻广来广译。缘是前哲支昙所翻及罗什所出。或二十七。或复三十。或三十一。卷轴匪定。就既宣扬。每恒嗟叹。及睹耶舍高齐之世。出月藏经一十二卷。至今开皇复属耶舍译日藏经一十五卷。既并大集本旧品。内诚欣跃。即依合之成六十轴。就虽附入未善精比。有大兴善寺沙门洪庆者。识度渊明。奉为皇后捡挍抄写众经两藏。遂更正就所合。名题甚为整顿。又今见翻其闻尚有是大集分。略最都讫。应满百卷。于本梵文三分将一。且夫土石末为细尘。无自持之力。及其结为坤阜。有生载之功。况条离株希盛荣。流舍源求广润。而可得乎。我隋皇帝之挺生也。应天时顺地理。九州离隔出三百年。十万偈分将踰千祀。散经还聚。聚光大集之文。别坏遂通。通显大兴之国。非夫位握金轮化弘方等。先皇前帝开疆阐法。其孰并斯焉 佛本行集经六十卷(七年七月起十一年二月讫僧昙学士长房刘凭等笔彦琮序) 法炬陀罗尼经二十卷(十二年四月起十四年六月讫道邃等笔受) 威德陀罗尼经二十卷(十五年七月起十六年十二月讫僧琨等笔受) 诸佛护念经十卷(十四年十月起至十二月讫僧昙等笔受) 五千五百佛名经八卷(十三年八月起十四年九月讫僧昙等笔受) 大集贤护菩萨经六卷(十四年十二月起十五年二月讫明芬等笔受) 圣善住天子所问经四卷(十五年四月出道邃等笔受) 观察诸法行经四卷(十五年四月二十四日出五月二十五日讫长房等笔受) 四童子经三卷(十三年五月出七月讫僧琨笔受) 诸法本无经三卷(开皇十五年六月起七月讫刘凭等笔受) 虚空孕菩萨经二卷(七年正月起三月讫僧昙笔受彦琮序) 大方等大云请雨经(见唐录) 月上女经二卷(十一年四月翻六月讫刘凭笔受琮序) 善思童子经二卷(十一年七月起九月讫长房笔受琮序)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见唐录) 移识经二卷(十一年十一月翻十二月讫长房笔受) 譬喻王经二卷(十五年五月出六月讫道密等笔受) 护国菩萨经二卷(见唐录) 发觉净心经二卷(十五年九月出十月讫僧琨笔受) 一向出生菩萨经(五年十一月出十二月讫僧昙等笔受琮序)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见唐录) 大威灯仙人问疑经(六年正月出二月讫道邃笔受琮序) 文殊尸利行经(六年三月出四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见唐录) 八佛名号经(六年五月出六月讫道邃笔受琮序) 希有挍量功德经(六年六月出其月讫僧昙笔受彦琮序) 善恭敬师经(六年七月出八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如来方便善巧咒经(七年正月出二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不空罥索观世音心咒经(七年四月出五月讫僧昙笔受琮序) 十二佛名神咒除障灭罪经(七年五月出讫僧琨笔受琮序) 金刚场陀罗尼经(七年六月出八月讫僧琨笔受琮序) 诸法最上王经(十五年出七月讫明芬笔受) 入法界经(十五年七月出八月讫道密等笔受) 商主天子问经(十五年八月翻九月讫学士费长房等笔受) 出生菩提经(十五年十月翻讫学士刘凭笔受) 金光明经嘱累品银主品(凉世昙无谶出四卷梁世真谛出六卷周世崛多出五卷并无两品今有故复出之) 大乘三聚忏悔经(见唐录)
右三十七部。合一百七十六卷。北天竺犍达国三藏法师阇那崛多。隋言至德。又云佛德。周明帝世。武成年初。共同学耶舍崛多。随本师至摩伽陀国三藏禅师阇那耶舍。赍经入国。师徒同学悉习方言。二十余年。崛多最善。周世在京及往蜀地。随处并皆宣译新经。或接先阙文义咸允。时遭魔难世迫王威。建德三年逢毁二教。夏之七众俱俗一衣。崛多师徒亦被诱逼。既元结契捐命游方。弗惮苦辛弘化为业。值法陵灭遂爽本心。既是梵人不从华服。秉古志节乞求返邦。国家依听以礼放遣。我脂那者。实是阎浮之陆海也。为诸遐裔殊服异形咸所奔凑。其非乐土。宁感致斯慕化而来。来者容纳。思乡欲去。去者不违。还向北天。路经突厥。遇值中面。他钵可汗。殷重请留。因往复日。周有成坏。劳师去还。此无废兴。幸安意住。资给供养当使称心。遂尔并停十有余载。师及同学悉彼先殂。唯多独在。时属相州沙门宝暹道邃智周僧威法宝僧昙智照僧律等十有一人。以齐武平六年。相结西游。往还七载。凡得梵经二百六十部。回到突厥。闻周灭齐并毁佛法。进无所归退则不可。迁延彼国遂逢志德。如渴值饮若暗遇明。仍共寻阅所得新经请翻名题勘旧录目。频觉巧便。有殊前人律等内诚各私庆幸。获宝遇匠得不虚行。同誓焚香共契宣译。大隋受禅佛法即兴。周等赍经先来应运。开皇元年季冬届止。敕旨付司访人令翻。崛多四年方果入国。处处兴善将事弘宣。五年敕旨。即令崛多共婆罗门沙门若那竭多开府高恭恭息都督天奴和仁又婆罗毗舍达等道俗六人。令于内史内省翻梵古书及乾文等。于时广济寺。唯独耶舍一人舍译经。至七年别敕崛多。便兼翻经两头来往。到十二年翻书讫了。合得二百余卷。进毕。尔时耶舍先已终亡。仍敕崛多专主翻译。仍移法席就大兴善。更召婆罗门沙门达摩笈多并遣高天奴高和仁兄弟等同翻。又增置十大德沙门。僧休法粲法经慧藏洪遵慧远法纂僧晖明穆昙迁等。监掌始末铨定指归。其十四部。本行集经。七十六卷。并是余处。十一年前崛多自翻。沙门彦琮制序。皆是其十七部。法炬等八十九卷。十二年来在大兴善寺禅堂内出。沙门笈多高天奴兄弟等助。沙门明穆沙门彦琮重对梵本再更覆勘整理文义。其外尚有九十余部见在。续翻讫随附录。仰惟如来金口所唱。异类各蒙悟解。譬如日月耀天。迦葉阿难亲承梵音结集布乎皮牒。犹如炬烛朗夜。后汉迄今国俗殊别。宣译著在文言。状如萤灯照室。所冀石火之继太阳以影传光。津液法流露润含识。庶无断绝。若论真伪本末。可得同年而比校哉 无所有菩萨经四卷 护国菩萨经二卷 佛华严入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二卷 大云请雨经 东方最胜灯王如来经 大乘三聚忏悔经。
右六经十一卷。亦是崛多笈多二师于兴善续出。长房录阙名。今搜现入藏经有之。故附此第 增一数四十卷(略诸经论所有数法从一至十至百乃至千万有似数林) 佛性论二卷 众经录。
右三部。合四十三卷。相州前定国寺沙门释法上撰。上戒山崇峻慧海幽深。德可轨人威能肃物。故魏齐世历为统都。所部僧尼减三百万。而上纲纪将四十年。当文宣时盛弘释典。上总担荷并得缉谐。内外阐扬黑白咸允。非斯柱石。孰此栋梁。景行既彰逸响遐被。致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乃深。怀正信崇重大乘。欲以释风被之海曲。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自西徂东年世帝代。故从彼国件录事条。遣僧义渊乘帆向邺启发未闻事条。略云。释迦文佛入涅槃来。至今几年。又在天竺经历几年。方到汉地初到何帝。年号是何。又齐陈国佛法谁先。从尔至今历几年帝。请乞具注。其十地智度地持金刚般若等诸论。本谁述作。著论缘起灵瑞所由。有传纪不。谨录咨审垂为释疑。上答。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十九出家三十成道。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便即西入而竟不还。以此为验。四十九年在世。灭度已来至今齐世武平七年丙申。凡一千四百六十五年。后汉明帝永平十年。经法初来。魏晋相传至今。孙权赤乌年。康僧会适吴方弘教法。地持是阿僧佉比丘从弥勒菩萨受得其本。晋安帝隆安年。昙无谶为河西王沮渠蒙逊译。摩诃衍论龙树菩萨造。晋隆安年。鸠摩什婆至长安为姚兴译。十地论金刚般若论。并是僧佉弟婆薮槃豆造。至后魏宣武帝时。三藏法师菩提留支始翻。上答指订由缘甚广。今略举要以示异同。而上所服素纳袈裟一钵三衣。外更无聚积。诸受请供感世利财。起一山寺。名为合水。山之极顶造弥勒堂。常愿往生觐睹弥勒。四事供养百五十僧。齐破法湮。山寺弗毁。上私隐俗习业如常。常愿残年见三宝。复更一顶礼慈氏如来。业行既专精诚感彻。心如注石。遂属开皇。至尊龙飞佛日还照。上果情愿力疾服袈裟弟子扛舆升山寺顶。合掌三礼弥勒世尊。右绕三周讫还山下。奄然而卒。九十余矣 安民论十二卷 陶神论十卷 因果论二卷 圣迹记二卷 塔寺记 经法东流记 十法记 僧尼制。
右八部。合三十卷。相州大慈寺沙门释灵裕撰。裕即道凭法师之弟子也。轨师德量善守律仪。慧解钩深见闻泓博。兼内外学为道俗归。性爱传灯情存著述。可谓笃识高行沙门也。观裕安民陶神因果。意存宣通无上法宝。开皇十年追入见讫辞帝东返。十一年春厚礼放之 对根起行杂录集(三十六卷) 三阶位别录集四卷。
右二部四十卷。真寂寺沙门释信行撰。行魏人。少而落[髟/采]。博综群经。蕴独见之明。显高蹈之迹。与先旧德解行弗同。不全声闻兼菩萨行。舍二百五十戒。居大僧下在沙弥上。门徒悉行方等结净。投陀乞食。日止一餐。在道路行。无问男女率皆礼拜。欲似法华常不轻行。此亦万衢之一术也。但人爱同恶异。缘之时复致讥此录。诚并引经论正文。而其外题无定准的。虽曰对根起行幽隐。指体标榜于事少微。来哲傥详幸知有据。开皇二十年敕断不听行相同箴勖。然其属流广海陆高之 众经录目七卷。
右开皇十四年。大兴善寺沙门释法经等二十大德奉敕撰。扬化寺沙门明穆。区域条分指踪纮络。日严寺沙门彦琮。覶缕缉维考挍同异。故表略云。总计众经。合有二千五十七部。五千三百一十二卷。凡为七轴。但法经等既未尽三国经本挍验同异。今唯且据十余家录聊简可否。总标纲纪位为九录。区分品类有四十二分九初六录四十六分。略示经律三藏大小之殊。粗显译传是非真伪之别。后之三录集传记注。前三分者。并是西域贤圣所撰。以非三藏正经故为别录。后之三分。并是此方名德所修。虽不类西域所制。莫非毗赞正经发明宗教。光辉开进后学。故兼载焉 新合金光明经八卷。
右一部。大兴善寺沙门释宝贵。开皇十七年合。贵即周世道安神足。玩阅群典。见昔晋世沙门支敏度合两支两竺一白五家首楞严五本为一部作八卷。又合一支两竺三家维摩三本为一部作五卷。今沙门僧就又合二谶罗什耶舍四家大集四本为一部作六十卷。诸此合经文义宛具。斯既先哲遗踪。贵遂依承以为规矩。而金光明见有三本。初昙无谶译四卷。其次崛多译为五卷。又真谛译复为七卷。其序果云。昙无谶法师称。金光明经篇品阙漏。每寻文揣义谓此说有征。而仇挍无指永怀寐寤。梁武皇帝愍三趣之轮回。悼四生之漂没。泛宝舟以救溺。秉慧炬以照迷。大同年中敕遣直后张汜等送扶南。献使反国。仍请名僧及大乘诸论杂华经等。彼国乃屈西天竺优禅尼国三藏法师波罗末陀。梁言真谛。并赍经论。恭膺帝旨。法师游历诸国故在扶南。风神爽悟悠然自远。群藏渊部罔不研究。太清元年始至京邑。引见殿内。武帝躬申顶礼。于宝云殿供养。欲翻经论。寇羯凭陵大法斯舛国难夷谧。沙门僧隐始得咨禀法师译经。经目果阙三身分别业障灭陀罗尼最净地依空满愿等四品。全别成为七卷。今新来经二百六十部内。其间复有银主陀罗尼品及嘱累品。更请崛多三藏出。沙门彦琮重覆挍勘。故贵今合分为八卷。品部究足始自乎斯。文号经王义称深妙。愿言幽显顶戴护持 十种大乘论。
右大兴善寺沙门释僧粲撰。俗姓孙氏。陈留人。少出家尚游学江河南北靡所不经。关陇西东触处皆履。涉历三国备齐陈周。诸有法筵无不必践。工难问善博寻。今为二十五众第一摩诃衍匠。故着斯论光赞大乘。十种者。一无障碍。二者平等。三逆。四顺。五接。六挫。七迷。八梦。九相即。十中道。引经论成文证据甚有轨辙。亦初学者巧方便门也 论场一部三十一卷。
右一部。大兴善寺沙门成都释僧琨集。琨即周世释亡名之弟子。俗缘郑氏。性沉审善音声。今为二十五众教读经法主。搜括群经卷部连比。惟诸杂论篇轴参差引经说云。欲知智者意广读诸异论。缘是采摭先圣后贤所撰诸论。集为一部。称曰论场。譬世园场则五果百谷。戏场则歌舞音声。战场则牟甲兵仗。道场则幡花宝盖。种种庄严。今此论场譬同于彼。无事不有。披帙一阅俱览百家。自利利人物我同益者也 凡圣六行法。
(二十卷十卷七卷五卷三卷一卷)
右六部。凡四十余卷。沧州逸沙门释道正所撰。正头陀为业。不隶名贯。悼时俗声说。故撰兹行门。广采群典布列名目。开皇中入京。仆射高颖重之。为建法筵谈述行体。名德患其切教不许流布。正遂逃越人世埋名尘俗。不测其终。后收其遗文。恨相知之远矣 达摩笈多传四卷 通极论 辩教论 辩正论 通学论 善财童子诸知识录 新译经序合。
右六部。合十卷。日严寺沙门释彦琮撰。琮俗缘李氏。赵郡柏仁人。世号衣冠门称甲族。少而通敏才藻内融。识洞幽微情同水镜。过物便晓事罕再详。其论传辞并皆精洽。通极者。破世诸儒不信因果。执于教迹好生异端。此论所宗佛理为极。辩教者。明释教宣真孔教弘俗。论老子教不异俗儒。灵宝等经则非儒摄。通学者。劝诱世人遍师孔释。令知外内备识俗真。善知识者。是大因缘登圣越凡。不因知识无由达到。此劝于人广结知友。若善财焉 述释道安智度论解二十四卷(并道安自制序) 存废论 伤学论 厌修论。
右四部。合二十七卷。舍卫寺沙门释慧影撰。影俗缘江氏。巴西人。周世智度论师释道安义解之神趾。传灯注水继踵法轮。述而不作弘摩诃衍。亦为二十五众主。潜形寺宇泛志慧流。迹罕人间情。多物外。文锋出口理窟入神。观夫论兴厥意可睹。伤学论者为除谤法之愆。存废为防奸求之意。压修令人改过服道者也 占察经二卷。
右一部。捡录无目。经首题云。菩提登在外国译似近代出。今诸藏内并写流传。而广州有一僧。行塔忏法。以皮作二枚帖子。一书善字。一书恶字。令人掷之。得善者好。得恶者不好。又行自扑法。以为灭罪。而男女合杂。青州亦有一居士。同行此法。开皇十三年。有人告广州官司。云是其妖。官司推问。其人引证云。塔忏法依占察经。自扑法依诸经中五体投地如太山崩。广州司马郭谊来向岐州。具状闻奏。有敕不信占察经道理。令内史侍郎李元操共郭谊。就宝昌寺问诸大德沙门。法经等报云。占察经目录无名及译处。塔忏法与众经复异。不可依行。下敕云。诸如此者不须流行 旌异传二十卷。
右一部。相州秀才儒林郎侯君。素奉隋文敕撰。素名白。神思卓诡博综玄儒。常居宰伯之右。以问幽极之略。故着兹传用悟士俗 通命论两卷。
右一部。晋王府祭酒徐同卿。以为儒教亦有三世因果之义。但以文言隐密理致幽微。先贤由来未所辩立。卿今备引经史正文会通运命归于因果。意欲发显儒教旨宗助佛宣扬。导达群品咸奔一趣。斯盖博识能洞此玄云 外内傍通比挍数法。
右一部。翻经学士泾阳刘凭撰。凭内外学数术偏工。每以前代翻经算数比挍术法颇有不同。故为斯演。其序略云。世之道艺有浅有深。人之禀学有疏有密。故寻算之用也。则兼该大衍。其不思也。则致惑三隅。然华夏数法。自有三等之差。天竺所陈。何无异端之例。然先译经并以大千称为百亿。言一由旬为四十里。依诸算计悉不相合。窃疑翻传之日彼此异音。指麾之际于斯取失。故录众经算数之法与华夏相参。十十变之傍通对衍。庶拟翻译之次执而辩惑。既参经语。故附此录 开皇三宝录一十五卷。
右一部。翻经学士成都费长房所撰。房本出家。周废僧侣。及隋兴复仍习白衣。时预参传笔受词义。以历代群录多唯编经。至于佛僧纪述盖寡。乃撰三宝履历帝年。始自周庄鲁庄至于开皇末岁。首列甲子傍列众经。翻译时代附见纶综。今所集录据而本之。至于入藏瓦玉相谬。得在繁富失在核通非无凭准未可偏削 众经法式十卷。
右一部。开皇十五年。文帝敕令有司撰。初即依位辩而出之。奏闻在内。隋祖敬重教法无时可忘。所以自始登极终及大行。每日临朝。于御床前。置列高座二所。一置经师令转大乘。二置大德三人通三藏者。帝目览万机耳聆声教。才有喜怒经师潜默。帝曰。师何默耶。僧曰。见陛下责人不敢转读。帝曰。但读。此临御亿兆喜怒寻常。不足致怪。乃是俗事何关佛法。乐闻佛言不敢违背。意愿常闻耳。于经有疑随藏问决。致有约文法式统明三学。条列有序闻于时俗 东都起世经十卷 缘生经二卷 药师如来本愿经 摄大乘论释十卷 菩提资粮论六卷 金刚般若论二卷 缘生论 大方等善住意天子所问经四卷 大方等大集菩萨念佛三昧经十卷。
右前经论四十六卷。北天竺乌场国三藏达摩崛多。隋言法藏。不达乡国来仪帝京。开皇仁寿并参传译。于时崛多控权令望居最。传度梵隋时惟称美。至于深义莫不反启。斯人而容范滔然无涉世路。所以传译声望抑己扬人。仁寿之末。崛多以缘他事流摈东越。笈多乘机专掌传译。大业三年东都伊始。炀帝于洛水南汭天津桥左置上林园立翻经馆。遂移京师旧侣于新邑翻经。笈多相从羁縻而已。余以大业十年躬至其馆。时琮师已往则上犹存。落漠风猷缀旒谁赏。寻尔离乱宗师殄绝。悲哉 福田论 僧官论 西域志十卷。
右诸论。并沙门释彦琮所撰。琮名显两代参译二朝。东都立馆掌录经典。炀帝著令僧拜俗官。琮不忍此著论陈列。前引东晋慧远沙门不敬王者。后解维摩法华权宜非是化体。广陈出处之迹。严陵周党之徒。高竖三宝之仪。崇尚归敬之本。文极该赡衢路显然。近者龙朔之元下诏令寻此议。京官太半互有异同。余以论示毁谤攸息录状闻奏。下敕罢之 翻经法式论(一部十卷) 诸寺碎铭三卷。
右件论文。翻经沙门释明则所撰。则本冀人。生知挺秀。文彩之盛闻于乡曲。初未之齿也。及制觉观寺碑。楚公扬素见而重之。追入京室预参传译。述作铭颂论序等。备于别集 序内法一卷 内训一卷。
右翻经沙门行矩所撰。矩即彦琮之犹子也。然以家风梵学故之此任。后召翻经。不久终世。不成其器云。
皇朝传译佛经录第十八
圣人利见应箓在期。隋炀末龄天地同闭。鸱张鹊起蚁结蛇盘。人不聊生物无宁止。皇唐勃举义动天心。四海廓清三宝云构。爰初武德之祀。迄今龙朔之元。天下大同四十余载。高祖创基定业。太宗廓静方维。今上垂拱岩廊方享无穷之祚度僧立寺广事弘持翻译新经备诸史录总撮略此随缘广之。将用传布未闻龟镜今古。然则皇运之始天步犹难。萨举直指于豳岐。王充拥甲于河洛。东西引寇各擅威雄。自余偏裨蜂飞猬峙。国家守本锐意诛除。至于佛理弥隆顾及。故高祖一代仍旧尊崇。至于翻译未遑铨品。贞观之始兵荐犹存。玁狁饮马于渭泾。关辅寄食于樊汴。螟螣布野谷洛侵宫。文帝解网思政日旰忘食。瞻言寺塔务事经营。所以四方壁垒咸置伽蓝。立碑表德以光帝业(如破薛举立昭仁寺。破王充立昭觉寺。破武周立弘济寺。破宋刚立慈云寺。破隺老生立普济寺。破建德立等慈寺。破刘闼立昭福寺。并官给供度佛事弘敝。立碑颂德为万代之大归焉)及天下清平思弘仁教。乃舍旧宅为兴圣寺。为先妣立弘福寺。为东宫立慈恩寺。于昭陵立瑶台寺。躬幸弘福手制疏文。垂泣对于僧徒。优言陈于肃敬。每下明敕监造有司。经像缔构毕存精妙。至于老宗鲜闻褒显。时有波颇梵僧。帝所尊重迎入内殿优问频仍。翻度新文天府供给。今上之嗣位也。信重逾隆。先皇别宫咸舍为寺。传度法本更甚由来。有沙门玄奘。观方游国还返帝京。二帝钦承征入宫阙。为制教序布所译经。官供丰华于今不绝。故爰初贞观迄于龙朔之年。三十余祀。传经道俗沙门。唐梵略有一十余人。缀文笔受备如下列。所出经论记传行法等。合一百余部。一千五百余卷。结为皇朝内典经录。流之远代永作揩摸。同轨光扬长存不朽。冀将来明哲乘此续修述三宝之神功。遍忍土而施化。弘千佛之成教。历贤劫而无穷焉 沙门波罗颇蜜多(三部三十八卷经) 沙门释玄琬(十部一十二卷论) 沙门释法琳(二部一十卷论) 沙门释慧净(四部一十三卷内论诗英华) 典仪李师政(一部一卷论) 沙门释法云(二部一十三卷论) 沙门释道宣(一十八部一百十卷集论录记序仪) 沙门释玄奘(六十余部一千三百四十四卷经论传记) 沙门释彦琮(二部十六卷寺录不拜俗集) 沙门释玄应(一部二十五卷经音) 沙门释玄恽(七部一百三十一卷杂传要录) 沙门释玄范(二部注经及序) 大集宝星经(一部十卷) 般若灯论(一部一十三卷) 大乘庄严论(一部十五卷)
右三部三十八卷。西天竺国沙门波罗颇蜜多。唐言先智。以贞观初年。赍梵叶本至止京辇。奏闻。乃敕左仆射房玄龄太府卿萧璟给事杜正伦监护翻译。又撰京邑大德沙门玄摸度语。沙门慧赜慧净法琳缀文。沙门慧乘慧朗智首昙藏僧珍灵佳慧明法常僧辩等证义。于斯时也。大集梵文。将事广传陶津后代。而恨语由唐化弘匠不行致使梵宝无由分布。故十载之译三部献功。可悲深矣 三德论一卷 入道方便门二卷 镜喻论 无拟缘起一卷 十种读经仪 无尽藏仪 发戒缘起二卷 法界图并十不论 礼佛仪式二卷。
右十部一十二卷。延兴寺沙门释玄琬所撰。琬道行纯深慧学该洽。道俗所依像末域堑。以德声高被。征为皇太子戒师。晚以年尊脚疾乘舆而入内禁。太宗隆重文德深敬说法诱导上帝称善。王臣百辟莫不奉其戒。诰然其弘护居心诱进成务。所以著论多门意存开化为本。又以法流东渐三被诛残。虽后鸠拾不无纰紊。琬欲澄一文义该贯后贤。乃集达解名德三十余人。亲面综括披寻词理。经延岁序方乃究竟。即写净本以为法宝正则。故方隅道俗欲写藏经。皆就传本以为揩准。斯亦后代之僧杰。故能振此遗基 破邪论(一部二卷) 辩正论(一部八卷)
右二部一十卷。终南山龙田寺沙门释法琳所造。琳本住荆楚。少参名匠宗猷教义达解玄儒。游不择方护法为任。往以武德之始。法门否塞饰诈之俦。过闻天听。太史令傅奕乘便举隙。奏上诽毁事一十余条。意存逐僧贬佛。道士李少卿又上十异九迷论。道土刘进喜又上显正论。皆尘黩佛法无取于时。京邑诸僧亦有抗论者。皆无可尚。于是释教蒙尘道俗同耻。琳不忍其诬。惘乃著论以御之。广引孔老敬佛之文。多陈王臣重法之事。作论既成。时俗竞写。有道士秦英。扇动宫储。以琳著论讪毁祖祢。文帝大怒。追琳辩对。前后重沓惬附圣心。末后对云。所著破邪辩正。皆与文籍扶同。一字有亏任从斧钺。陛下若顺忠顺正。琳则不损一毛。陛下若刑滥无辜。琳则有伏尸之痛云云。帝不罪放于益部为僧在道终殁。诸有别集三十余卷。秦英竟以虚诈伏诛。刘李傅氏相从化往。故其遗文往行。可为万代宗辖云 释疑论(一部一卷) 内典诗英华(一部十卷) 注金刚般若经 诸经讲序。
右四部一十余卷。京师纪国寺沙门释慧净所撰。净本赵人。俗缘房氏。即隋国子博士徽远之犹子也。神慧摽举有声京国。谈述余论凌轹后贤。每以士俗诸儒。沉迷执业轻侮僧俦。以文自拥净。乃着释疑论以晓业缘。集诗英华以知僧中不可轻罔。尔后文府雄伯皆造法筵。重其机鉴朗拔。欣其慧悟清峻。左仆射房玄龄。引为家僧。春宫以下资其理义。多游内禁对论李宗列辟解颐。皇储钦敬。下令征延为普光寺主。仍知纪国寺上座。净当斯荣幸。两以居之。所著诸经庄严杂心俱舍等论疏。百有余卷。故不备载 内德论(一部一卷)
右件论。贞观初年。门下典仪李师政之所作也。政家上党学识攸归。少玩大方长。遂通洽。每与诸朝士共谈玄奥。多陷名相。以佛宗为虚诞。同迷缘业以圣理为扪虚。政乃著论三篇。初明显正喻傅氏之谗诽。中明运业晓今古之迷滥。后述因果辩成报之非谬。文极该要统史籍之前言。义寔明冠拔沉冥之滞结 辩量三教论(一部三卷) 十王正业论(一部十卷)
右二论一十三卷。京师西明寺沙门释法云所造。云本绛人。少游玄肆。又居定室。亟动神机。虽不广阅经书历眼玄知旨趣。每见俗流邪论。均三教于一宗。商略皇王。混政道于时俗。遂搜采名理讨核玄儒。着兹二论开道悟俗 注戒本(一部二卷并疏记四卷) 注羯磨(一部二卷疏记四卷) 行事删补律仪(一部三卷或六卷) 释门正行忏悔仪(一部三卷) 释门亡物轻重仪 释门章服仪 释门归敬仪 释门护法仪 释氏谱略 圣迹见在图赞 佛化东渐图赞(一部二卷) 释迦方志(一部二卷) 古今佛道论衡(一部三卷) 大唐内典录(一部十卷) 续高僧传(一部三十卷) 后集续高僧传(一部十卷) 广弘明集(一部三十卷) 东夏三宝感通记(一部三卷)
右诸注解仪赞传记。一十八部。一百一十余卷。终南山沙门释道宣所撰。宣少寻教相。长慕寻师。关之东西河之南北。追访贤友无惮苦辛。贞观末年方事修缉。所列如右。遗失不无。意存毗赞故也 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一部六百卷显庆四年在王华宫寺译) 大菩萨藏经(一部二十卷贞观十九年在弘福寺译) 大方等十轮经(一部十卷) 无垢称经(一部六卷) 解深密经(一部五卷) 分别缘起经(一部两卷) 能断金刚般若经 佛地经 如来教胜王经 药师本愿功德经 称赞净土经 最无比经 甚希有经 称赞大乘功德经 显无边佛土经 六门陀罗尼经 诸佛心陀罗尼经 拔苦难陀罗尼经 胜幢臂印陀罗尼经 八名普密陀罗尼经 不空罥索神咒心经 十一面神咒心经 称赞七佛名号功德经 般若多心经 千啭陀罗尼经 菩萨戒本 天请问经 菩萨羯磨 持世陀罗尼经(已上二十八部大乘经) 瑜伽师地论(一部一百卷大慈恩寺译) 显扬圣教论(一部二十卷弘福寺译)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一部十六卷弘福寺译) 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一部七卷) 摄大乘本论(一部三卷) 摄大乘论世亲释(一部十卷) 摄大乘论无性论(一部十卷) 广百论(一部十卷) 成唯识论(一部十卷) 佛地经论(一部七卷) 辩中边论(一部三卷) 掌珍论(一部两卷) 成业论(一部一卷已下单卷) 因明正理门论 因明入正理门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 大乘五蕴论 广百论颂 显扬圣教论颂 王法正理论 观所缘缘论 唯识三十论 记法住传 辩中边论颂(已上二十四部大乘论) 本事经(一部七卷) 缘起圣道经(一部一卷已上二经小乘) 大毗婆沙论(一部二百卷) 顺正理论(一部八十卷) 显宗论(一部四十卷) 俱舍论(一部三十卷) 集异门论(一部二十卷) 发智论(一部二十卷) 品类足论(一部一十八卷) 识身足论(一部一十六卷) 法蕴足论(一部一十二卷) 入阿毗达磨论(一部两卷) 俱舍论颂(一部一卷已上一十一部小乘论) 大唐西域传(一部十二卷)
右大小乘经论。六十七部。一千三百四十四卷。京师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奘奉诏译。奘本颖川俗缘陈氏。小年出家师无远近。以贞观三年出观释化五竺八河备经历览。名德胜地访无不逮。大获梵本旋途帝城。以贞观十九年躬谒文帝异伦礼接。仍敕名德沙门二十余人助缉文句。初在弘福翻经。公给资什。沙门灵闰等证义。沙门行友等缀文。沙门辩机等执笔。及慈恩创置。又移于彼参译。纷纶未遑条列。帝乃延内禁并幸南北山宫。面叙玄理极展诚敬。天命有终日月奄曜。奘还京寺如常传译。后以缘故徒住玉华宫。供给仍不爽前及故。始自弘福今迄北宫。一十八载。传度法本虽非超挺。然不坠译功。庶后之明识因斯重复尘黄也 大唐京寺录传(一部十卷龙朔元年修缉) 沙门不敬俗录六卷。
右二部。京师弘福寺沙门释彦琮。以宇内塔寺灵相极多。足感人心开洽诚信。江表梁室着记十卷。东都后魏亦流五轴。而渭阴帝里名寺胜塔。独亡述纪。琮愤斯事创就纂结。文寔铺发事亦典据。有宗辖焉 大唐众经音义一部十五卷。
右一部。京师大慈恩寺沙门释玄应所造。应博学字书统通林苑。周涉古今括究儒释。昔高齐沙门释道慧。为一切经音。不显名目但明字类。及至临机搜访多惑。应愤斯事遂作此音。征核本据务存实录。即万代之师宗。亦当朝之难隅也恨叙缀才了未及覆疏。遂从物故。惜哉 敬福论十卷 略敬福论二卷 大小乘观门十卷 法苑珠林集一百卷 四分律僧尼讨要略五卷 金刚般若经集注三卷 百愿文一卷。
右七部百三十一卷。京师西明寺沙门释玄恽所撰。恽本名世道。律学高与慕重前良。缀缉为务兼有钞疏。注解众经人代即目。略叙如右 注金刚般若经 注二帝三藏圣教序。
右二部。普光寺僧释玄范所撰。范少染大方资学名匠立履清旷。不群庸小专门强学。出自天心。弘赞正理开明道俗。有别集二十卷。序其神用。
五 四十二字门(两卷) 无诤门(两卷) 随自意三昧 次第禅要 释论玄门 三智观门 安乐行法 弘誓愿文。
右八部十卷。南岳沙门释慧思撰。思本武津人。定慧凝远性戒自然。威德尊严道风遐扇。幼感梵僧劝令出俗长蒙遍吉现形摩顶。讽诵法华智通宿命。翘勤方等灵相郁蒸。九旬策修一时圆证。法华三昧大乘门。于一念中朗然。开发。自是之后。寂照幽深辩才无滞。于是内求之侣重茧云集。以所证法传授学人。并托静山林宴居岩薮。练微入寂。弘益巨多。昔江左佛法盛学义门。自思南度定慧双举。乃着兹观法以通大化。皆口授成章不加润色。而理玄旨奥。盖千载之徽猷焉。
第五卷 大唐内典录 下
隋朝传译佛经录第十七之余 圆顿止观(十卷于荆州玉泉寺说沙门灌顶笔记) 禅波罗蜜门(十卷于金陵瓦官寺说沙门法慎记) 维摩经疏(三十卷隋帝请出并前玄十卷后玄六卷) 法华玄(十卷沙门灌顶笔记) 法华疏(十卷沙门灌顶笔记) 小止观(二卷) 六妙门 觉意三昧 法华三昧 观心论 三观义 四教义 四悉檀义 如来寿量义 法界次第章(三卷) 大方等行法 般舟证相行法 请观音行法 南岳思禅师传。
右十九部。八十七卷。天台山沙门释智顗撰。顗俗缘陈氏。荆南人。幼冥祯感夙禀玄风。蕴道天台寻师衡岭。双弘定慧圆照一乘。受四教于神僧。传三观于上德。入法华三昧证陀罗尼门。照了法华。若高辉之临幽谷。说摩诃衍。似长风之游大虚。假令文字之师千群万数寻彼妙辩。无能穷也。自发轸南岳弘道金陵。托业玉泉遁迹台岭。三十余载盛弘一乘。止观禅门利益惟远。义同指月不滞筌蹄。或于一法中演无量义。摄无量义还入一心。实观玄微清辩无尽。由是四方法侣请益如林。若定若慧传灯逾广。为大机感著述兹文。并理会无生宗归一极者也。禅门止观及法华玄。但约观心为众敷演。灌顶法慎随听笔记。顗自印可天下盛传。可谓行人之心镜。巨夜之明灯。自古观门未之加矣。陈隋两帝师为国宝。尊人重法委托舟航。舍宝舍身详诸别录 四念处观(四卷) 天台山国清寺百录(五卷) 金光明行法 修禅证相口诀 天台智者师别传 杭州真观法师别传。
右十三卷天台山国清寺沙门。释灌顶撰。顶即智者之犹子也。景行冰霜俊神清朗。闻持教义类若泻瓶。深明止观双修定慧。敷扬妙法。池开灵瑞之莲。学侣云臻。泉涌轻甘之水。天台智者乐说无穷。止观禅门约心开演。顶皆总持一闻靡失。以定慧之余出四念处观。及诸传录。述陈隋二帝崇信三尊尊师重法归敬之相。又撰法华涅槃净名金光明请观音等经疏。各有部帙。今不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