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方干《过申州作》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2022-10-25 06:04:55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方干《过申州作》翻译赏析
《过申州作》是唐代诗人方干的作品。此诗开头两句描述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中间四句分别从村居、郊野来写战争所带来的创伤;最后两句以寥廓的画面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全诗用词斟酌,语句精工,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生灵涂炭、人民遭劫的深切同情。
过申州作
方干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
注释:
⑴申州: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春秋时为申国,唐初设申州。
⑵几户免刀兵:一作“几处见休兵”。
⑶井邑:乡里和城镇。
⑷烧残营:一作“入残营”。
⑸山高:一作“山空”。
译文:
曾经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争,实际上每当有战事发生,又有几个人能够免除刀兵之灾呢?这一带的局势才刚刚开始安定下来,孩子们还未成年便已失去了亲人。冷风吹过,参天的古木在颤抖,荒凉的野火将残破的营帐也点燃了。茫茫原野,一望千里,除却青山绿水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
赏析: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前后 ,湖南、江西等 地发生动乱,宣州部将康全泰也起兵作乱,淮南节度使崔铉奉命出兵讨伐,申州一带屡次发生战争,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方干的《过申州作》这首诗就是诗人于战乱后路经申州时所作,对生灵涂炭、人民遭劫深表同情。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两句,落笔便运用数字之对比来展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万人”
卷入战乱,刀兵饮血,骨肉相残,其伤亡之重可想而知。在申州这片几经血洗的土地上,黎民百姓更是生灵涂炭,几乎没有人家能幸免于刀兵之苦。诗歌从广阔的画面上揭示了战乱的残酷和祸国殃民的本质。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使用近推特写式的镜头来摄取申州新战场的残迹。战乱过后,人民刚刚安顿下来,不见丁壮,但见未长大的儿童,这就含蓄地绘出了一幅战乱吞噬百姓的悲惨画面,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几户免刀兵”那战乱劫后图的一角。“凉风吹古木 ,野火烧残营”,则把笔触伸向郊野 ,“凉风”、“古木”,景象萧瑟 ;“野火”“残营”。愈显荒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万人曾死战” 的战乱遗迹。
“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 ”,则是从空间的角 度极写遭受战乱劫难的面积之广 。这里的“山高 ”、“水清”并非莺歌燕舞的美景之外观,而是人烟由稠密变“寥落”的衬托之笔,从中更可见出战乱给社会所造成的创伤。
这首诗在展开场景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相映成趣,从而较成功地为我们绘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战乱劫后图。诗歌开头的两句主要是从面上显示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 ;三 、四 、五 、六句则分别从村居、郊野取点来补充、深化开端的题旨;而最后两句既是对中间两“点”的总括,又是对总体画面的延伸拓展,从而把读者的目光引向迢遥无垠的远方,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是,这首诗采用赋的艺术手法逐层展开艺术画面,但诗人的愤懑之情却熔铸于字里行间。诗人对战乱劫后图的每一角描绘,都给人以椎心泣血的艺术感染 ,可谓匠心独运而又声色不露, 讽旨明确而又含蓄深沉。
过申州作
方干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
凉风吹古木,野火烧残营。
寥落千余里,山空水复清。
注释:
⑴申州:在今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春秋时为申国,唐初设申州。
⑵几户免刀兵:一作“几处见休兵”。
⑶井邑:乡里和城镇。
⑷烧残营:一作“入残营”。
⑸山高:一作“山空”。
译文:
曾经有成千上万的人死于战争,实际上每当有战事发生,又有几个人能够免除刀兵之灾呢?这一带的局势才刚刚开始安定下来,孩子们还未成年便已失去了亲人。冷风吹过,参天的古木在颤抖,荒凉的野火将残破的营帐也点燃了。茫茫原野,一望千里,除却青山绿水却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感觉了。
赏析: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前后 ,湖南、江西等 地发生动乱,宣州部将康全泰也起兵作乱,淮南节度使崔铉奉命出兵讨伐,申州一带屡次发生战争,人民深受战乱之苦。方干的《过申州作》这首诗就是诗人于战乱后路经申州时所作,对生灵涂炭、人民遭劫深表同情。
万人曾死战、几户免刀兵”两句,落笔便运用数字之对比来展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万人”
卷入战乱,刀兵饮血,骨肉相残,其伤亡之重可想而知。在申州这片几经血洗的土地上,黎民百姓更是生灵涂炭,几乎没有人家能幸免于刀兵之苦。诗歌从广阔的画面上揭示了战乱的残酷和祸国殃民的本质。
“井邑初安堵,儿童未长成”,使用近推特写式的镜头来摄取申州新战场的残迹。战乱过后,人民刚刚安顿下来,不见丁壮,但见未长大的儿童,这就含蓄地绘出了一幅战乱吞噬百姓的悲惨画面,从一个侧面补充了“几户免刀兵”那战乱劫后图的一角。“凉风吹古木 ,野火烧残营”,则把笔触伸向郊野 ,“凉风”、“古木”,景象萧瑟 ;“野火”“残营”。愈显荒凉 。这又从另一个侧面再现了“万人曾死战” 的战乱遗迹。
“寥落千余里,山高水复清 ”,则是从空间的角 度极写遭受战乱劫难的面积之广 。这里的“山高 ”、“水清”并非莺歌燕舞的美景之外观,而是人烟由稠密变“寥落”的衬托之笔,从中更可见出战乱给社会所造成的创伤。
这首诗在展开场景上有点有面,点面结合,相映成趣,从而较成功地为我们绘出了一幅触目惊心的战乱劫后图。诗歌开头的两句主要是从面上显示战乱对百姓生命的摧残 ;三 、四 、五 、六句则分别从村居、郊野取点来补充、深化开端的题旨;而最后两句既是对中间两“点”的总括,又是对总体画面的延伸拓展,从而把读者的目光引向迢遥无垠的远方,引导读者思考战乱的不义,激发人们对战乱罪魁的谴责之情。
还有一点应该提及的是,这首诗采用赋的艺术手法逐层展开艺术画面,但诗人的愤懑之情却熔铸于字里行间。诗人对战乱劫后图的每一角描绘,都给人以椎心泣血的艺术感染 ,可谓匠心独运而又声色不露, 讽旨明确而又含蓄深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