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发布时间:2022-11-15 09:11:06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梁启超: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男,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生于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
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同年与其妻李蕙仙结婚。
公车上书
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有为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
戊戌变法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与康有为一起东渡日本。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1897年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往还甚密,一致主张革命排满,有孙、梁两派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为会长、梁为副会长。梁遂草拟了《上南海先生书》,由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唐才常等康门弟子13人署名,略谓非行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劝康有为退休,由梁启超等继往开来。康有为阅后大怒,勒令梁速离日本,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写了一封信,介绍梁抵美后找孙的哥哥孙眉。檀香山华侨久闻其名,所到之处无不热烈欢迎,踊跃捐助,共筹得“勤王”军费八九万元。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梁启超回国,准备就近指挥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勤王起义,但刚抵上海,即闻唐才常等遇害,起义失败。他在上海停留10日后,南下香港,与陈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康有为。康有为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梁启超被迫跪下认罪。
逃亡海外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02年11月《新小说》创刊。
1913年,进步党“第一流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退出政坛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生病逝世
1923年春由于妻子癌症复发病逝,梁极为伤悼,此后尿中开始带血。因不愿增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到德国医院检查。经名医克礼诊察后,发现是尿血症,但始终找不出病原所在。此时的梁启超还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对病情还比较乐观。他在2月9日给长女令娴的信中说:“其实我这病一点苦痛也没有,精神气体一切如常,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出一个肾病变。协和医院的大夫检查了好几天,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于是在3月16日动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能完全停止,协和医生只能做消极性防治,不能做积极治疗。后发现由于实习医生之误,为误将健康右肾切除。经名中医唐天如医治,渐康复。
1927年由于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湖等大悲之事,梁启超遭受严重打击,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由于他知名度高,当时主要报纸《申报》对他的病情给予了高度关注。1929.01.18《申报》快讯《北平》第7版云:梁启超今日病状弥笃,医生诊断为重病,殆无生望云,(十七日)梁启超病势埀危。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日《申报》第4版刊载《梁启超昨在平病故》一文:北平 梁启超今午后二时病故于协和医院,年五十六,遗骸运广惠寺。梁启超病逝后,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
主要成就:
赋税思想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学术贡献
1918年与张君劢至欧洲游历,各处讲学。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着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着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
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为学无所不窥,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出任馆长。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梁廷灿等人编有《饮冰室藏书目初编》,着录古籍13000余种。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
人物评价:
黄遵宪: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吴其昌: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版,第50页)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毛泽东: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郭沫若: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萧公权:“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个人作品: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着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主要作品:《少年中国说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家庭成员:
先祖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
父母
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婚恋
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蕙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
子女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启超名言:
1、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2、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 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3、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4、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5、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6、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7、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9、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0、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11、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12、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13、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14、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15、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16、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17、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
18、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19、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20、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21、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22、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23、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24、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25、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
26、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
27、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
28、今之机器之用大进,人力可以胜天。
29、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
30、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31、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32、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3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1873年2月23日——1929年1月19日),男,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饮冰子、哀时客、中国之新民、自由斋主人。汉族,生于广东新会(现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清光绪举人。
青年时期和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是戊戌变法(百日维新)领袖之一、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事败后出逃,在海外推动君主立宪。辛亥革命之后一度入袁世凯政府,担任司法总长,之后对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等严词抨击,并一度加入段祺瑞政府。他倡导新文化运动,支持五四运动。曾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其著作合编为《饮冰室合集》。
人物生平:
早年求学
1873年出生于广东新会。1889年广东乡试中举人。1890年始受学于康有为。
1891年随康有为就读于万木草堂,接受康有为的思想学说并由此走上改革维新的道路,世人合称“康梁”。同年与其妻李蕙仙结婚。
公车上书
梁启超第一次投身政治运动,是1895年参与“公车上书”。甲午战争中国惨败,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康有为联合3000举人上书请求变法,作为康有为最得力的弟子,梁启超积极参与了这桩震动中国的大事。
1895年春再次赴京会试,协助康有为,发动在京应试举人联名请愿的“公车上书”。维新运动期间,梁启超表现活跃,曾主北京《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闻》)和上海《时务报》笔政,又赴澳门筹办《知新报》。他的许多政论在社会上有很大影响。
公车上书第二年,黄遵宪在上海办《时务报》,梁启超任主笔,撰写了大量呼吁变法的文章。两湖总督张之洞很欣赏《时务报》,说这是“中国创始第一种有益报纸”。后来,张之洞邀请梁启超到武昌一游,打开中门迎接,甚至问下属“可否鸣炮”。在当时,这是接待钦差大臣的礼节。
戊戌变法
1897年,任长沙时务学堂总教习,在湖南宣传变法思想。他在学堂中极力宣扬变法救亡的思想,还不时发表斥责专制、赞誉民权的言论,引起了旧势力的攻击。光绪二十四年三月,协助康有为组织保国会。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了“百日维新”。五月十五日(7月3日),光绪帝召见梁启超,赏给六品衔,命他办理译书局事务。梁参与了康有为策动袁世凯推翻慈禧太后的密谋,但被袁出卖。光绪帝被慈禧太后幽禁。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再出“训政”,随即捕杀维新志士,变法失败。梁启超在当日避入日本公使馆,次日化装到天津,与康有为一起东渡日本。
是年冬,梁启超曾代表康有为与兴中会领导人孙中山、陈少白等在东京商谈合作救国,梁十分赞成兴中会的革命主张,终因康有为的反对,合作未成。1897年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旬刊),却仍鼓吹“斥后保皇”。
1898年,回京参加“百日维新”。7月,受光绪帝召见,奉命进呈所著《变法通议》,赏六品衔,负责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往还甚密,一致主张革命排满,有孙、梁两派合作组党的计划,拟推孙为会长、梁为副会长。梁遂草拟了《上南海先生书》,由梁启超、韩文举、欧榘甲、唐才常等康门弟子13人署名,略谓非行共和政体,不能挽救危局;劝康有为退休,由梁启超等继往开来。康有为阅后大怒,勒令梁速离日本,往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写了一封信,介绍梁抵美后找孙的哥哥孙眉。檀香山华侨久闻其名,所到之处无不热烈欢迎,踊跃捐助,共筹得“勤王”军费八九万元。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梁启超回国,准备就近指挥唐才常组织的“自立军”勤王起义,但刚抵上海,即闻唐才常等遇害,起义失败。他在上海停留10日后,南下香港,与陈少白商谈合作,意见比较一致,随后,往新加坡会晤康有为。康有为痛骂他竟背叛光绪帝,倾向革命,梁启超被迫跪下认罪。
逃亡海外
同年9月,政变发生,梁启超逃亡日本,一度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有过接触。在日期间,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鼓吹改良,反对革命。同时也大量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在当时的知识分子中影响很大。
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企图使革命派与清政府妥协。民国初年支持袁世凯,并承袁意,将民主党与共和党、统一党合并,改建进步党,与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争夺政治权力。
1902年11月《新小说》创刊。
1913年,进步党“第一流人才内阁”成立,梁启超出任司法总长。
1915年底,袁世凯称帝之心日益暴露,梁启超反对袁氏称帝,与蔡锷策划武力反袁。护国战争在云南爆发。
1916年,梁启超赴两广地区参加反袁斗争。袁世凯死后,梁启超出任段祺瑞北洋政府财政总长兼盐务总署督办。
退出政坛
1917年9月,孙中山发动护法运动。11月,段内阁被迫下台,梁启超也随之辞职,从此退出政坛。
1918年底,梁启超赴欧,了解到西方社会的许多问题和弊端。回国之后即宣扬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主张光大传统文化,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
1927年,离开清华研究院。
生病逝世
1923年春由于妻子癌症复发病逝,梁极为伤悼,此后尿中开始带血。因不愿增家人之累,秘不告人。到1926年1月,怀疑自己得的是癌症,才同意到德国医院检查。经名医克礼诊察后,发现是尿血症,但始终找不出病原所在。此时的梁启超还未意识到病情的严重,对病情还比较乐观。他在2月9日给长女令娴的信中说:“其实我这病一点苦痛也没有,精神气体一切如常,只要小便时闭着眼睛不看,便什么事都没有,我觉得殊无理会之必要。”
1926年初他发现尿中有血,到北京协和医院检查,诊断出一个肾病变。协和医院的大夫检查了好几天,最后判定是右肾生瘤,于是在3月16日动手术将右肾全部割去。但割去右肾后,尿血仍未能完全停止,协和医生只能做消极性防治,不能做积极治疗。后发现由于实习医生之误,为误将健康右肾切除。经名中医唐天如医治,渐康复。
1927年由于恩师康有为去世,爱徒范静生去世,王国维投湖等大悲之事,梁启超遭受严重打击,11月12日他已不能伏案工作了。由于他知名度高,当时主要报纸《申报》对他的病情给予了高度关注。1929.01.18《申报》快讯《北平》第7版云:梁启超今日病状弥笃,医生诊断为重病,殆无生望云,(十七日)梁启超病势埀危。
1929年1月19日,梁启超病逝于北京协和医院,第二日《申报》第4版刊载《梁启超昨在平病故》一文:北平 梁启超今午后二时病故于协和医院,年五十六,遗骸运广惠寺。梁启超病逝后,京沪之间悼念他的人很多。
主要成就:
赋税思想
梁启超是戊戌变法领导人之一,我国19、20世纪之交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著名宣传鼓动家。他主张赋税的征收必须以便民为原则,实行轻税、平税政策,而反对与民争利的“固民所急而税”的传统观点。指出“西人于民生日用必要之物,必豁免其税以便民。中国则乘民之急而重征之,如盐政之类是也。亦有西人良法美意,为便民而起,而中国视为助帑之计,行之而骚扰滋甚者,如今之邮政之类是也。”他提出应仿效英国实行平税政策,便民利民而后求富强。这是一种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财政税收放在其基础之上的观点,对当时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梁启超认为公债也是一种赋税,所不同的是“租税直接以赋之于现在,而公债则间接及赋之于将来”,“不过将吾辈今日应负之义务,而析一部分以遗诸子孙云尔”。但他承认公债对经济建设具有积极意义,“租税尽其力于一时,公债将纤其力于多次”,因此他认为公债虽然增加了后代的负担,但也有利于后代。
学术贡献
1918年与张君劢至欧洲游历,各处讲学。一生于目录学贡献卓越,代表著作有《西学书目表》在分类、着录上有创新,类分学、政、教,实有“西学”、“政学”两类,这个分类体系,突破了被订为“永制”的四部分类体系,为近代西方图书分类法的输入和我国新分类法的产生开辟了道路。该目着录西学书籍400种,西政书籍168种,1896年成书。其他目录学著作有《西书提要》、《东籍
月旦》、《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读书分月课程》、《东原著书纂校书目考》、《要籍解题及其读法》、《佛经目录在中国目录学之位置》、《汉书艺文志渚子略考释》等10余种。为学无所不窥,对图书馆学有独到见识。他认为应建设“中国的图书馆学”,以现代西方的图书馆学理论施之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改造,即是目录学的科学化。积极倡导图书馆事业,1922年,发起建立“松坡图书馆”,出任馆长。1925年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任董事部部长,并发表《中华图书馆协会成立会演说辞》,提出了他对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方向的见解。后任京师图书馆馆长、北京图书馆馆长。欲编纂《中国图书大辞典》,相当于中国图书古今总志,“作古今典册总汇之簿录”,惜未完成而逝。其藏书颇丰,“海棠书屋”、“饮冰室”有书44470余册,2830余种,还有未刊稿本、私人信札、笔记等。梁廷灿等人编有《饮冰室藏书目初编》,着录古籍13000余种。1929年全部移交给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特辟“梁启超纪念室”以志纪念。
人物评价:
黄遵宪:惊心动魄,一字千金,人人笔下所无,却为人人意中所有,虽铁石人亦应感动。从古至今,文字之力之大,无过于此者矣。
吴其昌:文体的改革,是梁启超最伟大的功绩,杂以俚语的新文体(报章体),才使得国民阅读的程度一日千里。
郭湛波:在《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里设立专章分析梁启超的思想,认为其新民说的主旨是要建设新道德—公德,“公德之标准,在利群,要有国家思想、权利思想;人民要自由、自治;要有进取冒险的精神,中国数千年不进步之原因,在一切障碍未铲除,所以要破坏。并且人民要有自尊心、合群的思想及毅力。”他并指出,梁启超的这种思想,“实代表西洋资本社会的思想,与数千年宗法封建思想一大的洗刷。”(《近三十年中国思想史》北平大北书局1935年版,第50页) 在对梁启超的总体评价上,作者认为:“梁氏在中国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如在学术史贡献之大,在思想史上的贡献,创设不如康有为,破坏不如谭嗣同,而其思想多来自康、谭二氏,故其思想不深刻,不一贯,随时转移,前后矛盾,然其影响甚大,则因其文笔生动,宣传力大。”
毛泽东: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他最辉煌的时期是办《时务报》和《清议报》的几年。那时他同康有为力主维新变法。他写的《变法通议》在《时务报》上连载,立论锋利,条理分明,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加上他的文章一反骈体、桐城、八股之弊,清新平易,传诵一时。他是当时最有号召力的政论家。
郭沫若:平心而论,梁任公地位在当时确实不失为一个革命家的代表。他是生在中国的封建制度被资本主义冲破了的时候,他负戴着时代的使命,标榜自由思想而与封建的残垒作战。在他那新兴气锐的言论之前,差不多所有的旧思想、旧风气都好像狂风中的败叶,完全失掉了它的精彩。二十年前的青少年——换句话说,就是当时有产阶级的子弟——无论是赞成或反对,可以说没有一个没有受过他的思想或文字的洗礼的。他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有力的代言者,他的功绩实不在章太炎辈之下。
萧公权:“综其一生,悉于国耻世变中度过,蒿目忧心,不能自已。故自少壮以迄于病死,始终以救国新民之责自任。享年虽仅五十有七,而其生活则云变波折,与清末民初之时局相响应。梁启超以”善变“闻名于世。从戊戌年的变法开始,到庚子勤王,再到创办《新民丛报》,宣传”新民“思想,为开启民智鼓与呼。辛亥革命后,他回国参与政治,两次讨伐复辟,再造共和。他继承了晚清思想中儒家经世致用的传统,并将这一传统转变成新的人格和社会理想,在不断的”变“里,其宗旨和目的始终不变,”其方法虽变,然其所以爱国者未尝变也“。
个人作品:
梁启超被公认为是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而且是一位能在退出政治舞台后仍在学术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辛亥革命前,他在与革命派论战中发明了一种新文体,介乎于古文与白话文之间,使得士子们和普通百姓都乐意接受。同时,梁启超还是中国第一个在文章中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人,他还从日文汉字中吸收了非常多的新词,”经济“,”组织“,”干部“等,皆始于梁启超先生。
梁启超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法学、伦理学、宗教学等领域,均有建树,以史学研究成绩最显著。
梁启超一生勤奋,著述宏富,在将近36年的政治活动又占去大量时间的情况下,每年平均写作达39万字之多,各种著述达1400多万字。
他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1936年9月11日出版的《饮冰室合集》较完备。《饮冰室合集》计148卷,1000余万字。
1901至1902年,先后撰写了《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批判封建史学,发动”史学革命“。
欧游归来之后,以主要精力从事文化教育和学术研究活动,研究重点为先秦诸子、清代学术、史学和佛学。指导范围为”诸子“、”中国佛学史“、”宋元明学术史“、”清代学术史“、”中国文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史“、”史学研究法“、”儒家哲学“、”东西交流史“等。这期间着有《清代学术概论》《墨子学案》《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情圣杜甫》《屈原研究》《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国文化史》《变法通议》等。
梁启超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文学创作上亦有多方面成就:散文、诗歌、小说、戏曲及翻译文学方面均有作品行世,尤以散文影响最大。
梁启超的文章风格,世称”新文体“。这种带有”策士文学“风格的”新文体“,成为五四以前最受欢迎、模仿者最多的文体,而且至今仍然值得学习和研究。梁启超写于1905年的《俄罗斯革命之影响》,文章以简短急促的文字开篇,如山石崩裂。
在书法艺术方面,梁启超早年研习欧阳询,后从学于康有为,宗汉魏六朝碑刻。
主要作品:《少年中国说 论近世国民竞争之大势及中国前途》、《敬业与乐业》、《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新民说》、《饮冰室主人自说》、《中国文化史》、《饮冰室主人全集》、《李鸿章传》、《王安石传》、《饮冰室合集》、《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唐代集会总集与诗人群研究》。
家庭成员:
先祖
梁启超祖籍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熊子乡茶坑村。梁氏的先祖为中原南逃的难民。在梁启超曾祖父之前,梁氏家族世代耕田。梁启超祖父名镜泉,是一位秀才;祖母名黎。
父母
梁启超的父亲名莲涧,也是一位秀才,在乡里教书;梁启超的母亲为赵氏。
婚恋
梁启超的生活中,主要有李蕙仙、何蕙珍和王桂荃等几位女性。
子女
梁启超共有有9个子女:诗词研究专家梁思顺(令娴)、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梁思忠、著名图书馆学家梁思庄、著名经济学家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梁思礼(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其中思顺、思成、思庄为李夫人所生,思永、思忠、思达、思懿、思宁、思礼为王夫人所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后来都成为杰出的人才。
梁启超名言:
1、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2、何时睹澄清,一洒民生艰? 树头结得相思子,可是郎行思妾时?
3、心口如一,犹不失为光明磊落丈夫之行也。
4、磊磊落落,独往独来,大丈夫之志也,大丈夫之行也。
5、心安理得,海阔天空。
6、自信与骄傲有异;自信者常沉着,而骄傲者常浮扬。
7、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8、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9、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10、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11、凡作事,将成功之时,其困难最甚。行百里者半九十,有志当世之务者,不可不戒,不可不勉。
12、患难困苦,是磨练人格之最高学校。
13、成功大易,而获实丰于斯所期,浅人喜焉,而深识者方以为吊。
14、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15、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16、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17、民主制度,天下之公理。
18、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19、每日所读之书,最好分两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
20、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
21、科学的根本精神,全在养成观察力。
22、师范学校立,而群学之基悉定。
23、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步不有止,言志已酬便无志。
24、成功自是人权贵,创业终由道力强。
25、为学当有实功,有实用。
26、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于约。
27、历览各国产业发达这顺序,皆以农为本。
28、今之机器之用大进,人力可以胜天。
29、资本主义社会里的民主是一种残缺。
30、美术所以能产生科学,全从真美合一的观念产生出来。他们觉得真即是美,又觉得真才是美,所以求美,先从求真入手。
31、世界之运,由乱而进于平,胜败之原,由力而趋于智,故言自强于今日,以开民智为第一义。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
32、我们一面要养成读书心细的习惯,一面要养成读书眼快的习惯。心不细则毫无所得,等于白读;眼不快则时候不够用,不能博搜资料。
33、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