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讲《一函遍复》:略述信愿行
发布时间:2019-11-06 09:46:10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净土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如来普为一切上圣下凡,令其于此生中,即了生死之大法也。于此不信不修,可不哀哉。此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则信我此世界是苦,信极乐世界是乐。信我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信阿弥陀佛,有大誓愿。若有众生,念佛名号,求生佛国,其人临命终时,佛必垂慈接引,令生西方。愿,则愿速出离此苦世界,愿速往生彼乐世界。普被三根,利钝全收文稿开宗明义,概述净土法门的本质要点。净土法门在佛的一代时教当中,属于特别法门,又称为胜异方便,是体现阿弥陀佛平等普度一切众生的圆顿妙法。既然是平等普度,所以他所实施的方法是“三根普被”。“三根”就是指众生的三类:上根、中根、下根。上根利智一闻千悟;中根器的人要遇到困境反省而觉悟;下根器的也得久化方归。三种根机不同,但是净土法门平等普被,不管他自己的根性如何,只要他相信阿弥陀佛这个念佛法门,都能够摄受他。“利钝全收”,是指根机利的众生和根机钝的众生,都能够收摄在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中。所以这是释迦、弥陀等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普为一切众生,都能当生了生脱死(上至等觉菩萨了变易生死,下至三恶道的众生了分段生死),径登解脱的彼岸。佛法难闻,人身难得,净土难信。在得到人身的这一生,如果遇到念佛往生一法,不能去相信,不能去修行,那可是很悲哀的事情了。此生交臂错过,可不哀哉!祖师一片婆心,无非希望一切众生对净土法门都能生信发愿,依教奉行。 从两土苦乐略述信念佛法门的宗旨,即是信愿行三法。信是什么呢?信,从事相上来说,就是信我们所处的娑婆世界是苦难的世界;信极乐世界无有众苦,但受诸乐。通过这两土苦乐的对比 相信这个世间是苦,产生厌离心;相信极乐世界是乐,就会产生欣求心。这是从两土的苦乐的对比,略述对极乐世界之信,下面是从信自力根机与佛力的比较,略述对佛力之信。信机就是信我现在是业力凡夫,决定不能靠着自己的力量断烦恼,证真常。这一点是从善导大师到印光大师等历代祖师,都一直强调的。作为凡夫的我们,绝对不能自负。往往一般的人总认为自己了不起,稍有修行便目空一切,认为自己能解决一切问题,这是没有对自己的业力详加剖析的结果。所以祖师慈悲地劝导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己的力量是决定不能断烦恼,乃至了生脱死的。我们要坚信:我们是通身业力的众生。既然自力不能解决问题,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就束手待毙了呢?阿弥陀佛有同体大慈悲心,他观察到我们这些业力凡夫靠自力无法断烦恼,解决生死问题,他为救度我们这些自力不能解决生死问题的业力凡夫,发大誓愿(广发四十八大愿)。告诉我们,只要相信弥陀愿海(信),只要有求往生净土的心(愿),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行),就能感通弥陀的愿力。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观音势至,一定会现前接引,令生西方。这个信,信自己的机和信佛的大愿,这两者构成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 略述愿信愿行的第二个要素就是愿。我们要发愿,有信就会启发这个愿。愿的本质特点包括两个方面:一、从厌离的角度来看,要快速地离开这个苦难的世间。娑婆世界都是苦的。哪怕你做大官、发大财、子孙满堂,各方面都顺利,其本质上还是苦。何以故?你这些荣华富贵都是不长久的,无常的,败坏的,你迟早是会死亡的,更何况得荣华富贵的人少,处在衣食都没办法解决,被种种精神、情感、环境的烦恼逼迫的众生更多。所以,三界是火宅、是茅坑、是牢狱。我们要常常作如是想:每时每刻都要想到出离这个苦难的娑婆世界,这是愿的第一层意思。二是对极乐生起欣求之心。那么,由出离心,出离到哪去呢?那就是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是清凉池,那才是我们安身立命之所,才是我们本有的故乡。由此生起由衷的神往。由此世间的苦难,对照彼土之极乐,欣慕之心自然恳切,如病苦之思良药,如婴儿之思慈母。可见,厌离娑婆与欣求极乐就构成愿的核心内涵。 略述行行,则至诚恳切,常念南无阿弥陀佛,时时刻刻,无令暂忘。朝暮于佛前礼拜持诵,随自身闲忙,立一课程。此外,则行,住,坐,卧,及做不用心的事,均好念。睡时当默念,不宜出声。宜只念阿弥陀佛四字,以免字多难念。若衣冠不整齐,或洗澡,抽解,或至不洁净处,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无论大声念,小声念,金刚念(有声,而旁人不闻。),心中默念。均须心里念得清清楚楚,口里念得清清楚楚,耳中听得清清楚楚。如此,则心不外驰,妄想渐息,佛念渐纯,功德最大。 信愿行三资粮的行门,即要一向专念南无阿弥陀佛。首先,念佛的心境是必须做到至诚恳切。所谓至诚恳切,即是指至诚心、恳切心 如救头燃的心,落水呼救的心。念佛一法是要感应道交,才能产生作用的。你有这样至诚恳切的心态出来,就能够跟阿弥陀佛的大悲愿海感通。印祖往生前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中,也是特别强调这四个字。他说:“净土法门,别无奇特,但要恳切至诚,无不蒙佛接引,带业往生。”这句话的意思是讲,念佛求生净土,并没有什么奇特,你只要至诚恳切去念,都能够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所以至诚恳切而念,这就是我们带业往生的必要前提。你只要依照这句话去做,带业往生,依此决定成功。但问题是,知之非艰,行之维艰。很多佛教净土理念,众生是知道,却无法做到,落实不到日常的行为中去。他一念一念,带着很多世间的名利心,既不是至诚心,也不是恳切心。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以这样的心去念,他就不能跟佛感通。所以要注意至诚恳切,要专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二六时中,时时刻刻,无令暂忘。其次,要根据自己的情况立一定课。莲友们一般自家都应该有一个佛台,在那里供养礼拜阿弥陀佛,读诵净土经典。还要随自己的具体情况,立一个定课 若工作忙碌,定课就简短一点。如果工作闲暇,时间比较多,功课时间就应该立得长一点。这个课程就随自己的情况来立。立课程是很有必要的,这就叫定课。定课就要专心去念。第三,要抓住散念,时时念佛。在工作或生活当中,行住坐卧,以及在做不用脑力的事情时,都要念佛。比如扫地,不用脑筋。你扫一下地念一声阿弥陀佛,扫一下地念一声阿弥陀佛。即使是睡觉的时候,也不要中断这句佛号(只是这里就需要把出声念转为默念)。带着这句佛号躺下去(睡前念四字佛号),如果能随着呼吸念,则更能摄心。 第四,处处皆可念佛。在家里,衣冠不整齐,或者在洗澡、抽解的时候;或者至不洁净处如垃圾场、农贸市场卖肉摊等处,都要保持念佛的念头,在心里默念。这时候默念的功德和你出声念的功德一样。为什么?在不洁净处出声念,一是于佛号不太尊重,二是从仪礼方面都不是很合适,这些都需善巧的处理。最后是念佛的原则问题。念有四种:大声念,就是你有多大声就把声音念出来;小声念,自己小范围听得到;金刚念,属于嘴唇微动,舌尖弹着牙龈,音声在嘴唇间,自己很用心能听得到,别人听不到;心里默念,是专注在意识当中有音声之相。这四种念法,需因时因地而念,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交替使用。如果心很散乱、昏沉的时候,要高声念,以冲破昏沉;如果你想坐在那里,就要金刚念或者默念(这是在行住坐卧四威仪当中也是有所不同的)。但一定要念得清清楚楚。一是要心口合一,念得清清楚楚。我们的发音器官是一个硬件,他的软件是我们的神识心。心是一个发音之基,推动它,然后通过咽喉念出声音,这个声音是念得清清楚楚。二是要摄耳谛听,听得清清楚楚。这样用音声来摄心,心就不会往外跑,这叫自念自听。自己听自己念佛的声音,心就不会往外跑,就会自然向内旋转,“反念念自性”。反之,如果使心外驰,心往外跑的话,很多妄想就会不期而来了。有居士问:我走路走在人行道上,我念佛,我能不能左盼右顾?答:除了你注意交通行车之外,其他的就不要东看西看了。如果你一边走路一边念,一下子看到广告,这是什么广告?一下子看到霓虹灯是什么颜色,你心里妄想就不断,那是不行的。要把心摄住,心不往外跑,这样念佛的念头就渐渐地纯熟、纯一,这样念佛的功德也就最大。这些都是很平白的字眼,却都是印祖一生的经验之谈。自念自听,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就能够使我们的耳根最大限度地把自性的圆通常显发出来。这些似乎是很简单的方法,如果你真正做到了,你就很了不起了。 本讲记视频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