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卷 大智度论
发布时间:2019-06-25 14:33:07作者:金刚经注音网第二十七卷 大智度论
释初品中大慈大悲
大慈、大悲者,四无量心中已分别,今当更略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辟。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如是等种种差别。
问曰:大慈、大悲如是,何等是小慈、小悲,因此小而名为大?
答曰:四无量心中慈、悲,名为小;此中十八不共法次第说大慈、悲,名为大。
复次,诸佛心中慈、悲名为大,余人心中名为小。
问曰:若尔者,何以言菩萨行大慈、大悲?
答曰:菩萨大慈者,于佛为小,于二乘为大,此是假名为大;佛大慈、大悲,真实最大。
复次,小慈,但心念与众生乐,实无乐事;小悲,名观众生种种身苦心苦,怜愍而已,不能令脱。大慈者,念令众生得乐,亦与乐事;大悲,怜愍众生苦,亦能令脱苦。
复次,凡夫人、声闻、辟支佛、菩萨慈悲,名为小;诸佛慈悲,乃名为大。
复次,大慈从大人心中生,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十八不共法大法中出,能破三恶道大苦,能与三种大乐,天乐、人乐、涅槃乐。
复次,是大慈遍满十方三世众生,乃至蜫虫,慈彻骨髓,心不舍离。三千大千世界众生堕三恶道,若人一一皆代受其苦,得脱苦已,以五所欲乐、禅定乐、世间最上乐,自恣与之皆令满足;比佛慈悲,千万分中不及一分。何以故?世间乐欺诳不实,不离生死故。
问曰:法在佛心中,一切皆大,何以故但说慈悲为大?
答曰:佛所有功德法,应皆大故。
问曰:若尔者,何以但说慈悲为大?
答曰:慈悲是佛道之根本。所以者何?菩萨见众生老病死苦,身苦、心苦,今世、后世苦等诸苦所恼,生大慈、悲,救如是苦,然后发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以大慈、悲力故,于无量阿僧祇世生死中,心不厌没;以大慈、悲力故,久应得涅槃而不取证。以是故,一切诸佛法中,慈、悲为大;若无大慈、大悲,便早入涅槃。
复次,得佛道时,成就无量甚深禅定、解脱诸三昧,生清净乐,弃舍不受;入聚落城邑中,种种譬喻、因缘说法;变现其身,无量音声,将迎一切,忍诸众生骂詈诽谤,乃至自作妓乐,皆是大慈、大悲力。
复次,大慈、大悲,大名非佛所作,众生名之;譬如师子大力,不自言力大,皆是众兽名之。众生闻佛种种妙法,知佛为祐利众生故,于无量阿僧祇劫难行能行;众生闻见是事,而名此法为大慈、大悲。譬如一人,有二亲友,以罪事因缘故,系之囹圄,一人供给所须,一人代死;众人言,能代死者,是为大慈悲。佛亦如是,世世为一切众生故,以头目髓脑布施,尽为一切众生;一切众生闻见是事,即共名之为大慈、大悲。如尸鞞王,为救鸽故,尽以身肉代之,犹不与鸽等,复以手攀秤,欲以身代之。是时地为六种震动,海水波荡,诸天香华供养于王。众生称言:“为一小鸟所感乃尔,真是大慈、大悲!”佛因众生所名,故言大慈、大悲。如是等无量本生经中悉应广说。
问曰:禅定等诸余功德,人不知故,不名为大;智慧说法等,能令人得道,何以不称言大?
答曰:佛智慧所能,无有遍知者;大慈、大悲故,世世不惜身命,舍禅定乐,救护众生,人皆知之。于佛智慧,可比类知,不能了了知;慈悲心眼见耳闻,处处变化大师子吼,是故可知。
复次,佛智慧细妙,诸菩萨、舍利弗等尚不能知,何况余人?慈悲相可眼见耳闻故,人能信受;智慧深妙,不可测知。
复次,是大慈、大悲,一切众生所爱乐,譬如美药,人所乐服;智慧如服苦药,人多不乐;人多乐故,称慈悲为大。
复次,智慧者,得道人乃能信受;大慈悲相,一切杂类皆能生信。如见像,若闻说,皆能信受,多所饶益故,名为大慈、大悲。
复次,大智慧,名舍相、远离相;大慈悲,为怜愍利益相。是怜愍利益法,一切众生所爱乐,以是故名为大。是大慈、大悲,如持心经中说:大慈、大悲有三十二种,于众生中行。是大慈、大悲摄相缘,如四无量心说。
复次,佛大慈悲等功德,不应一切如迦旃延法中分别求其相。上诸论议师,虽用迦旃延法分别显示,不应尽信受。所以者何?迦旃延说大慈悲、一切智慧,是有漏法、系法、世间法,是事不尔。何以故?大慈悲名为一切佛法之根本,云何言是有漏法、系法、世间法?
问曰:大慈悲虽是佛法根本,故是有漏。如淤泥中生莲华,不得言泥亦应妙;大慈悲亦如是,虽是佛法根本,不应是无漏!
答曰:菩萨未得佛时大慈悲,若言有漏,其失犹可;今佛得无碍解脱智故,一切诸法皆清净,一切烦恼及习尽。声闻、辟支佛,不得无碍解脱智,烦恼习不尽,处处中疑不断故,心应有漏;诸佛无是事,何以故说佛大慈悲应是有漏?
问曰:我不敢不敬佛,以慈悲心为众生故生,应是有漏。
答曰:诸佛力势不可思议。诸声闻、辟支佛不能离众生想而生慈悲,诸佛能离众生想而生慈悲。所以者何?如诸阿罗汉、辟支佛,十方众生相不可得,而取众生相生慈悲;今诸佛十方求众生不可得,亦不取众生相而能生慈悲。如无尽意经中说,有三种慈悲:众生缘、法缘、无缘。
复次,一切众生中,唯佛尽行不诳法;若佛于众生中取相而行慈悲心,不名行不诳法。何以故?众生毕竟不可得故。声闻、辟支佛,不名为尽行不诳法;故声闻、辟支佛,于众生、于法,若取相、若不取相,不应难、不悉行、不诳法故。一切智能断一切诸漏,能从一切有漏法中出,能作无漏因缘,是法云何自是有漏?
问曰:无漏智各各有所缘,无有能悉缘一切法者;唯有世俗智能缘一切法。以是故,说一切智是有漏相。
答曰:汝法中有是说,非佛法中所说。如人自持斗入市,不与官斗相应,无人用者;汝亦如是,自用汝法,不与佛法相应,无人用者。无漏智慧,何以故不能缘一切法?有漏智是假名虚诳,势力少故,不应真实缘一切法,汝法中自说能缘一切法!
复次,是声闻法中十智,摩诃衍法中有十一智,名为如实智。是十智入是如实智中,都为一智,所谓无漏智。如十方水入大海水中,都为一味。是大慈、大悲,佛三昧王三昧、师子游戏三昧所摄。如是略说大慈、大悲义。
【经】“菩萨摩诃萨欲得道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菩萨摩诃萨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道名一道,一向趣涅槃,于善法中一心不放逸,道随身心念。道复有二道:恶道、善道,世间道、出世间道,定道、慧道,有漏道、无漏道,见道、修道,学道、无学道,信行道、法行道,向道、果道,无碍道、解脱道,信解道、见得道,慧解脱道、俱解脱道。如是无量二道门。
复有三道:地狱道,畜生道,饿鬼道。三种地狱:热地狱,寒地狱,黑闇地狱。三种畜生道:地行,水行,空行。三种鬼道:饿鬼,食不净鬼,神鬼。三种善道:人道,天道,涅槃道。人有三种:作罪者,作福者,求涅槃者。复有三种人:受欲行恶者,受欲不行恶者,不受欲不行恶者。天有三种:欲天,色天,无色天。涅槃道有三种: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声闻道有三种:学道,无学道,非学非无学道。辟支佛道,亦如是。佛道有三种:波罗蜜道,方便道,净世界道。佛复有三道:初发意道,行诸善道,成就众生道。复有三道:戒道,定道,慧道。如是等无量三道门。
复有四种道:凡夫道,声闻道,辟支佛道,佛道。复有四种道: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声闻道有四种:苦道,集道,灭道,道道。复有四沙门果道。复有四种道:观身实相道,观受、心、法实相道。复有四种道:为断未生恶不善令不生道,为断生恶令疾灭道,为未生善法令生道,为已生善法令增长道。复有四种道:欲增上道,精进增上道,心增上道,慧增上道。复有四圣种道:不择衣、食、卧具、医药,乐断苦修定。复有四行道:苦难道,苦易道,乐难道,乐易道。复有四修道:一、为今世乐修道,二、生死智修道,三、为漏尽故修道,四、分别慧修道。复有四天道,所谓四禅。复有四种道:天道,梵道,圣道,佛道。如是等无量四道门。
复有五种道:地狱道,畜生、饿鬼、人、天道。复有五无学众道:无学戒众道,乃至无学解脱知见众道。复有五种净居天道,复有五欲天道。复有五如法语道;复有五非法语道。复有五道:凡夫道,声闻道,辟支佛道,菩萨道,佛道。复有五道:分别色法道,分别心法道,分别心数道,分别心不相应行道,分别无为法道。复有五种道:苦谛所断道,集谛所断道,灭谛所断道,道谛所断道,思惟所断道。如是等无量五法道门。
复有六种道:地狱道,畜生、饿鬼、人、天、阿修罗道。复有舍六尘道;复有六和合(旧云六种)道、六神通道、六种阿罗汉道、六地修道、六定道、六波罗蜜道,一一波罗蜜各各有六道。如是等无量六道门。
复有七道:七觉意道,七地无漏道,七想定道,七净道,七善人道,七财富道,七法福道,七助定道。如是等无量七道门。
复有八道:八正道,八解脱道,八背舍道。如是等无量八道门。
复有九道:九次第道,九地无漏道,九见断道,九阿罗汉道,九菩萨道,所谓六波罗蜜方便成就众生、净佛世界。如是等无量九道门。
复有十道:所谓十无学道、十想道、十智道、十一切处道、十不善道、十善道,乃至一百六十二道,如是等无量道门。知是诸道,尽知、遍知,是为道种慧。
问曰:般若波罗蜜是菩萨第一道,一相所谓无相,何以说是种种道?
答曰:是道皆入一道中,所谓诸法实相,初学有种种别,后皆同一,无有差别。譬如劫尽烧时,一切所有,皆同虚空。
复次,为引导众生故,菩萨分别说是种种道,所谓世间道、出世间道等。
问曰:云何菩萨住一相无相中,而分别是世间、是出世间道?
答曰:世间名,但从颠倒忆想、虚诳二法生,如幻、如梦、如转火轮,凡夫人强以为世间。是世间皆从虚妄中来,今亦虚妄,本亦虚妄;其实无生无作,但从内外六情、六尘和合因缘生,随凡夫所著故,为说世间。是世间种种邪见罗网,如乱丝相著,常往来生死中,如是知世间。
何等是出世间道?如实知世间,即是出世间道。所以者何?智者求世间、出世间,二事不可得;若不可得,当知假名为世间、出世间。但为破世间故,说出世间,世间相即是出世间,更无所复有。所以者何?世间相不可得,是世间、出世间相常空,世间法定相不可得故。如是行者不得世间,亦不著出世间。若不得世间,亦不著出世间,爱慢破故,不共世间诤。何以故?行者久知世间空无所有,虚诳故,不作忆想分别。世间名五众,五众相,假令十方诸佛求之亦不可得,无来处,无住处,亦无去处;若不得五众来、住、去相,即是出世间。行者尔时观是世间、出世间,实不可见;不见世间与出世间合,亦不见出世间与世间合;离世间亦不见出世间,离出世间亦不见世间;如是则不生二识,所谓此世间、出世间。若舍世间,不受出世间,是名出世间。若菩萨能如是知,则能为众生分别世间、出世间道。有漏、无漏一切诸道,亦如是入一相,是名道种慧。
【经】“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一切智、一切种智,有何差别?
答曰:有人言:“无差别。或时言一切智,或时言一切种智。”有人言:“总相是一切智,别相是一切种智。因是一切智,果是一切种智。略说一切智,广说一切种智。一切智者,总破一切法中无明闇;一切种智者,观种种法门破诸无明。一切智,譬如说四谛;一切种智,譬如说四谛义。一切智者,如说苦谛;一切种智者,如说八苦相。一切智者,如说生苦;一切种智者,如说种种众生处处生。”
复次,一切法名眼色乃至意法,是诸阿罗汉、辟支佛亦能总相知无常、苦、空、无我等;知是十二入故,名为一切智。声闻、辟支佛尚不能尽别相知一众生生处、好丑、事业多少,未来、现在世亦如是,何况一切众生?如一阎浮提中金名字,尚不能知,何况三千大千世界,于一物中种种名字?若天语,若龙语,如是等种种语言名金,尚不能知,何况能知金因缘生处、好恶、贵贱?因而得福,因而得罪,因而得道,如是现事尚不能知,何况心心数法,所谓禅定、智慧,等诸法?佛尽知诸法总相、别相故,名为一切种智。
复次,后品中佛自说:“一切智是声闻、辟支佛事,道智是诸菩萨事,一切种智是佛事。”声闻、辟支佛但有总一切智,无有一切种智。
复次,声闻、辟支佛虽于别相有分而不能尽知,故总相受名;佛一切智、一切种智,皆是真实。声闻、辟支佛但有名字一切智;譬如画灯,但有灯名,无有灯用。如声闻、辟支佛,若有人问难,或时不能悉答,不能断疑;如佛三问舍利弗而不能答。若有一切智,云何不能答?以是故,但有一切智名,胜于凡夫,无有实也。是故佛是实一切智、一切种智。有如是无量名字,或时名佛为一切智人,或时名为一切种智人。如是等略说一切智、一切种智,种种差别。
问曰:如经中说:行六波罗蜜、三十七品、十力、四无所畏等诸法,得一切智。何以故此中说,但用道种智得一切智?
答曰:汝所说六波罗蜜等即是道,知是道,行是道,得一切智,何所疑?
复次,初发心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一切善法,尽名为道。此道中分别思惟而行,是名道智,如此经后说道智是菩萨事。
问曰:佛道事已备故,不名道智;阿罗汉、辟支佛诸功德未备,何以不名道智?
答曰:阿罗汉、辟支佛道,自于所行亦办,是故不名道智,道是行相故。
复次,此经中说声闻、辟支佛,声闻中摄三道故不说。佛道大故,名为道智;声闻、辟支佛、道小故,不名道智。
复次,菩萨摩诃萨自行道,亦示众生各各所行道,以是故,说名菩萨行道智,得一切智。
问曰:何等是一切智所知一切法?
答曰:如佛告诸比丘:“为汝说一切法,何等是一切法?所谓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是十二入名一切法。复有一切法,所谓名色。”如佛说利众经中偈:
“若欲求真观,但有名与色;若欲审实知,亦当知名色。
离痴心多想,分别于诸法,更无有异事,出于名色者。”
复次,一切法,所谓色、无色法,可见、不可见,有对、无对,有漏、无漏,有为、无为,心、非心,心相应、非心相应,共心生、不共心生,随心行、不随心行,从心因、不从心因。如是等无量二法门摄一切法,如阿毗昙摄法品中说。
复次,一切法,所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见谛所断,思惟所断,不断法;有报法,无报法,非有报非无报法:如是等无量三法门摄一切法。
复次,一切法,所谓过去法,未来法,现在法,非过去、未来、现在法;欲界系法,色界系法,无色界系法,不系法;从善因法,从不善因法,从无记因法,从非善非不善非无记因法;有缘缘法,无缘缘法,有缘缘亦无缘缘法,非有缘缘非无缘缘法;如是等无量四法门摄一切法。
复次,一切法,所谓色法,心法,心数法,心不相应诸行法,无为法;四谛及无记无为:如是等无量五法门摄一切法。
复次,一切法,所谓五众及无为;苦谛所断法,集谛、灭谛、道谛、思惟所断法,不断法:如是等无量六法门摄一切法。七、八、九、十等诸法门,是阿毗昙分别义。
复次,一切法,所谓有法、无法,空法、实法,所缘法、能缘法,聚法、散法等。
复次,一切法,所谓有法、无法,亦有亦无法;空法、实法,非空非实法;所缘法、能缘法,非所缘非能缘法。
复次,一切法,所谓有法,无法,亦有亦无法,非有非无法;空法,不空法,空不空法,非空非不空法;生法,灭法,生灭法,非生非灭法;不生不灭法,非不生非不灭法,不生不灭亦非不生非不灭法,非不生非不灭亦非不不生亦非不不灭法。
复次,一切法,所谓有法,无法,有无法,非有非无法;舍是四句法。空,不空,生灭,不生,不灭;五句皆亦如是。如是等种种无量阿僧祇法门所摄诸法,以是无碍智慧尽遍知上诸法,名为一切智、一切种智。
问曰:一切众生皆求智慧,云何独佛一人得一切智?
答曰:佛于一切众生中第一故,独得一切智。如佛所说:“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等,一切众生中,佛最第一。”譬如须弥山,于众山中自然最第一。如四大中,火最有力,能照能烧。佛亦如是,于一切众生中最第一故,得一切智。
问曰:佛何以故于一切众生独最第一?
答曰:如先答,得一切智故。今当更说,佛自利益亦利益他故,于众生中最第一。如一切照中日为第一,一切人中转轮圣王最第一,一切莲华中青莲为第一,一切陆生华须曼色第一,一切木香中牛头旃檀为第一,一切珠中如意珠为第一,一切诸戒中圣戒为第一,一切解脱中不坏解脱为第一,一切清净中解脱为第一,一切诸观中空观为第一,一切诸法中涅槃为第一;如是等无量各各第一。佛亦如是,于一切众生最为第一;第一故,独得一切智。
复次,佛从初发意,以大誓庄严,一切衰没众生欲拯济故,尽遍行诸善道,无善不集,无苦不行,皆集一切诸佛功德;如是等种种无量因缘故,佛于一切众生中独第一。
问曰:三世十方诸佛,亦有是功德,何以故言佛独第一?
答曰:除诸佛,为余众生故,言佛独第一。诸佛,等一切功德。
复次,萨婆若多者:“萨婆”此言一切,“若”此言智,“多”此言相;一切,如先说名色等诸法。佛知是一切法,一相、异相,漏相、非漏相,作相、非作相等;一切法各各相、各各力、各各因缘、各各果报、各各性、各各得、各各失,一切智慧力故,一切世一切种尽遍解知。以是故说:欲以道种智具足得一切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问曰:如佛得佛道时,以道智得具足一切智、一切种智,今何以言,以一切智得具足一切种智?
答曰:佛得道时,以道智虽具足得一切智、一切种智,而未用一切种智;如大国王得位时,境土宝藏皆已得,但未开用。
【经】“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舍利弗,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一心中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今云何言,以一切智具足得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
答曰:实一切智一时得。此中为令人信般若波罗蜜故,次第差别品说;欲令众生得清净心,是故如是说。
复次,虽一心中得,亦有初、中、后次第。如一心有三相,生因缘住,住因缘灭。又如心心数法,不相应诸行,及身业、口业。以道智具足一切智,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以一切种智断烦恼习亦如是。先说一切种智,即是一切智。道智,名金刚三昧;佛初发心即是一切智、一切种智,是时烦恼习断。一切智、一切种智相,先已说。断一切烦恼习者,烦恼名略说则三毒,广说则三界九十八使,是名烦恼。烦恼习者,名烦恼残气,若身业、口业不随智慧,似从烦恼起;不知他心者,见其所起,生不净心,是非实烦恼,久习烦恼故,起如是业。譬如久锁脚人,卒得解脱,行时虽无有锁,犹有习在。如乳母衣,久故垢著,虽以淳灰净浣,虽无有垢,垢气犹在;衣如圣人心,垢如诸烦恼,虽以智慧水浣,烦恼气犹在。如是习气,诸余贤圣虽能断烦恼,不能断习。如难陀淫欲习故,虽得阿罗汉道,于男女大众中坐,眼先视女众,而与言语说法。如舍利弗瞋习故,闻佛言舍利弗食不净食,即便吐食,终不复受请。又舍利弗自说偈言:
“覆罪妄念人,无智而懈怠,终不欲令此,妄来近我住!”
如摩诃迦葉瞋习故,佛灭度后集法时,敕令阿难八突吉罗罪忏悔,而复自牵阿难手出,不共汝漏未尽不净人集法。如毕陵伽婆蹉,常骂恒神为小婢。如摩头婆私吒掉戏习故,或时从衣架踔上梁,从梁至棚,从棚至阁。如憍梵钵提牛业习故,常吐食而齝。如是等诸圣人,虽漏尽而有烦恼习。如火焚薪已,灰炭犹在,火力薄故,不能令尽。
若劫尽时火,烧三千大千世界无复遗余,火力大故。佛一切智火亦如是,烧诸烦恼,无复残习。如一婆罗门,以五百种恶口,众中骂佛,佛无异色,亦无异心;此婆罗门心伏,还以五百种语赞佛,佛无喜色,亦无悦心;于此毁誉,心色无变。又复旃遮婆罗门女,带盂谤佛,佛无惭色;事情既露,佛无悦色。转法轮时,赞美之声满于十方,心亦不高;孙陀利死,恶声流布,心亦不下。阿罗毗国土风寒,又多蒺藜,佛于中坐卧,不以为苦;又在天上欢喜园中,夏安居时,坐剑婆石,柔软清洁,如天綩綖,亦不以为乐。受大天王跽奉天食,不以为美;毗兰若国食马麦,不以为恶。诸大国王供奉上馔,不以为得;入萨罗聚落,空钵而出,不以为失。提婆达多于耆阇崛山,推石压佛,佛亦不憎;是时罗睺罗敬心赞佛,佛亦不爱。阿阇世纵诸醉象,欲令害佛,佛亦不畏;降伏狂象,王舍城人益加恭敬,持香花缨络出供养佛,佛亦不喜。九十六种外道,一时和合议言:“我等亦皆是一切智人。”从舍婆提来,欲共佛论议。尔时,佛以神足从脐放光,光中皆有化佛;国王波斯匿亦命之令来,于其座上尚不能得动,何况能得与佛论议?佛见一切外道贼来,心亦无退;破是外道,诸天世人倍益恭敬供养,心亦不进。如是等种种因缘来欲毁佛,佛不可动;譬如真阎浮檀金,火烧不异,捶打磨斫,不败不异。佛亦如是,经诸毁辱诽谤论议,不动不异。以是故,知佛诸烦恼习都尽无余。
问曰:诸阿罗汉、辟支佛,同用无漏智,断诸烦恼习,何以有尽不尽?
答曰:先已说智慧力薄,如世间火;诸佛力大,如劫尽火。今当更答:声闻、辟支佛,集诸功德智慧不久,或一世、二世、三世;佛智慧功德,于无量阿僧祇劫广修广习,善法久熏故,于烦恼习无复余气。
复次,佛于一切诸功德,皆已摄尽故,乃至诸烦恼习气永尽无余。何以故?诸善法功德消诸烦恼故。诸阿罗汉于此功德不尽得故,但断世间爱,直入涅槃。
复次,佛断结使智慧力甚利,用十力为大力,以无碍智直过故,断诸结使尽无复遗余。譬如人有重罪,国王大瞋,诛其七世根本,令无遗余;佛亦如是,于烦恼重贼,诛拔根本,令无遗余。以是故说:欲以一切种智断一切烦恼习,当习行般若波罗蜜。
问曰:但断习,亦除烦恼?
答曰:有人言:“断烦恼及习俱尽,如先说习尽无余。阿罗汉、辟支佛但断烦恼,不能断习;菩萨断一切烦恼及习,令尽无余。”有人言:“佛久已远欲。如佛说:我见定光佛已来已离欲,以方便力故,现有生死、妻子眷属。”有人言:“从得无生法忍来,得诸法实相故,一切烦恼及习尽。”有人言:“佛从初发意来有烦恼,至坐道场于后夜时,断一切烦恼及习。”
问曰:如是种种说,何者为实?
答曰:皆是佛口所说故,无有不实。声闻法中,佛以方便力故,现受人法,有生、老、病,寒、热、饥、渴等;无人生而无烦恼者,是故佛亦应随人法有烦恼。于树王下,外先破魔军,内灭结使贼;破外内贼故,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人皆信受:“是人能为是事,我等亦当学习是事。”若言久来无烦恼,从燃灯佛得无生法忍未断烦恼尽,是亦方便说,令诸菩萨欢喜故。若菩萨久已断一切烦恼,成佛时复何所为?
问曰:佛有种种事,断结使是一事,余有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等未具,以具足众事故,名为佛。
答曰:若尔者,佛言断结使是末后身,人若都无结使,云何得生?
问曰:从得无生法忍已来,常得法性生身变化不?
答曰:化法,要有化主然后能化;若得无生法忍,断一切结使,死时舍是肉身,无有实身,谁为变化?以是故,知得无生已来,不应尽结使。
复次,声闻人言:“菩萨不断结使,乃至坐道场然后断。”是为大错!何以故?汝法中说:菩萨已满三阿僧祇劫,后更有百劫中,常得宿命智,自忆迦葉佛时作比丘,名郁多罗,修行佛法。云何今六年苦行,修邪道法,日食一麻一麦?后身菩萨一日尚不应谬,何况六年?瞋亦如是,从久远世时作毒蛇,猎者生剥其皮,犹尚不瞋,云何最后身而瞋五人?以是故,知声闻人受佛义为错。佛以方便力,欲破外道故,现六年苦行。汝言瞋五人者,是为方便,亦是瞋习,非烦恼也。今当如实说:菩萨得无生法忍,烦恼已尽;习气未除故,因习气受,及法性生身,能自在化生。有大慈悲为众生故,亦为满本愿故,还来世间具足成就余残佛法故;十地满,坐道场,以无碍解脱力故,得一切智、一切种智,断烦恼习。
摩诃衍人言:“得无生法忍菩萨,一切烦恼及习都尽。”亦是错!若都尽,与佛无异,亦不应受法性生身!以是故,菩萨得无生法忍,舍生身得法性生身。若言至坐道场,一切烦恼及习俱断,是语亦非!所以者何?若菩萨具有三毒者,云何能集无量佛法?譬如毒瓶,虽著甘露,皆不中食。菩萨集诸纯净功德,乃得作佛;若杂三毒,云何能具足清净佛法?
问曰:观法实相及修悲心故,能令三毒薄,薄故能集清净功德!
答曰:薄三毒,可得转轮圣王、诸天王身,欲得佛功德身,无有是事。三毒断,习未尽,可得集诸功德。
复次,薄名,如离欲人断下地结,犹有上地烦恼。又如须陀洹见谛所断结尽,思惟所断结未尽,是名为薄。如佛说断三结,薄淫怒痴,名为斯陀含。汝若言薄,应当是断。以是故,得无生法忍时断烦恼,得佛时断烦恼习,是则实说。
【经】“复次,舍利弗,菩萨摩诃萨欲上菩萨位,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菩萨位者,无生法忍是。得此法忍,观一切世间空,心无所著,住诸法实相中,不复染世间。
复次,般舟般三昧,是菩萨位。得是般舟般三昧,悉见现在十方诸佛,从诸佛闻法,断诸疑网;是时菩萨心不动摇,是名菩萨位。
复次,菩萨位者,具足六波罗蜜,生方便智,于诸法实相亦不住;自知自证,不随他语,若魔作佛形来,心亦不惑。
复次,入菩萨法位力故,得名阿鞞跋致菩萨。
复次,菩萨摩诃萨入是法位中,不复堕凡夫数,名为得道人:一切世间事欲坏其心,不能令动;闭三恶趣门,堕诸菩萨数中,初生菩萨家,智慧清净成就。
复次,住顶不堕,是名菩萨法位,如学品中说。上位菩萨不堕恶趣,不生下贱家,不堕声闻、辟支佛地,亦不从顶堕。
问曰:云何为顶堕?
答曰:如须菩提语舍利弗:“若菩萨摩诃萨,无方便心行六波罗蜜,入空、无相、无作中,不能上菩萨位,不堕声闻、辟支佛地,爱著诸功德法,于五众无常、苦、空、无我,取相心著,言是道非道、是应行是不应行,如是等取相分别,是菩萨顶堕。”
何等是住顶?如上所说诸法爱断,于爱断法亦复不取,如住顶义中说。若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内空中不见外空,外空中不见内空,外空中不见内外空,内外空中不见外空,乃至无法有法空,亦如是。
复次,上位菩萨得无等等心,亦不自高,知心相真空,诸有无等戏论灭。
问曰:何以故声闻法中名为正位,此菩萨法中位但名位?
答曰:若言正位亦无咎。所以者何?若言菩萨法位,是则为正;声闻法中但言位,不言声闻位,以是故言正位。
复次,学声闻人,无大慈悲心,智不利故,未生厌心,多求诸法,生种种邪见疑悔;菩萨摩诃萨大慈愍一切故,多求度脱众生老病死苦,不求分别种种戏论。譬如长者有一子,爱之甚重,其子得病,但求良药能差病者,不求分别诸药名字、取之时节、合和分数。以是故,诸菩萨从果观十二因缘,不从因观。见多者从因观,爱多者从果观;诸声闻人因即位故有正位,菩萨邪位薄故,但名菩萨位。
问曰:声闻法中从苦法忍,乃至道比忍,名为正位。如经中说:三恶道中不可得三事,所谓正位、圣果、漏尽。破戒、邪见、五逆罪等,亦如是。从得何法,名为菩萨位?
答曰:发意、修行、大悲、方便具足,行是四法,得入菩萨位。如声闻法中,先具说四种善根:暖法、顶法、忍法、世间第一法,然后入苦法忍正位。
问曰:修行皆摄四法,何以故差别为四?
答曰:初发意虽有修行,不久修故,不名修行;如在家虽终日不住,不名为行。
复次,发意时,但有意愿;行时造作,以财与人,受持禁戒,如是等行六波罗蜜,是名修行。修行已,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实相,以大悲心愍念众生,不知是诸法实相,染著世间虚诳法,受种种身苦、心苦;是更受大悲名故,不名修行。方便者,具足般若波罗蜜故,知诸法空;大悲心故,怜愍众生。于是二法,以方便力不生染著。虽知诸法空,方便力故,亦不舍众生;虽不舍众生,亦知诸法实空。若于是二事等,即得入菩萨位。如声闻人,于定慧二法等故,是时即得入正位。是法虽有行,更有余名字,不名修行。从初发意乃至坐道场,于其中间所行皆名修行,小小差别,有异名字,为易解故。譬如有人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欲度脱一切众生老病死等身心诸苦,作大誓庄严;功德、慧明二事因缘故,所愿皆满。是二事有六分修行,名为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是功德分;精进、禅定、智慧,是慧明分。修行六波罗蜜,知是诸法相甚深微妙,难解难知,作是念:“众生著三界诸法,以何因缘令众生得是诸法相?当以具足诸功德、清净智慧,成就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光明具足,神通无量;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四无碍智,观应可度者,说法开化。”譬如金翅鸟王,普观诸龙命应尽者,以翅搏海,令水两辟,取而食之;佛亦如是,以佛眼观十方世界五道众生,谁应得度,初现神足,次为示其心趣,以此二事,除三障碍而为说法,拔三界众生。得佛力无量神通,假令虚妄犹尚可信,何况实说!是名方便。
复次,菩萨以般若波罗蜜知诸法相,念其本愿,欲度众生,作是思惟:“诸法实相中,众生不可得,当云何度?”复作是念:“诸法实相中,众生虽不可得,而众生不知是诸法相故,欲令知是实相。”
复次,是实法相,亦不碍众生。实法相者,名为无所除坏,亦无所作,是名方便。具足是四法,得入菩萨位。
【经】“欲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当学般若波罗蜜!”
【论】问曰:菩萨入法位时,即已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何以故复说?
答曰:虽二事一时,诸法各各相应,当次第赞。如一心中,一时得无漏五根,而各各分别说其相。菩萨入法位时,断若干结使,得若干功德,过是地,住是地,唯佛能知;亦欲引导诸菩萨故,佛种种赞说。如此经始,佛在耆阇崛山,与五千比丘俱,皆是阿罗汉,诸漏尽,所作已办等。阿罗汉即是漏尽,漏尽者即是所作已办等;亦为引导余人,令心清净故,种种赞说无咎。此亦如是,入法位,即是过阿罗汉、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复次,因入法位故,得过阿罗汉、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
问曰:入法位中,过老病死,及断诸结使,破三恶道等,如先说。何以但说过声闻、辟支佛地?亦住种种功德,何以故但说住阿鞞跋致地?
答曰:舍诸恶事,得诸功德,后当次第说及。所住功德,说法当须次第,不可一时顿说。
复次,菩萨初发意时,所可怖畏,无过声闻、辟支佛地。正使堕地狱,无如是怖畏,不永破大乘道故;阿罗汉、辟支佛于此大乘,以为永灭。譬如空地有树,名舍摩梨,柧枝广大,众鸟集宿。一鸽后至,住一枝上,其枝及柧,即时压折。泽神问树神:“大鸟雕鹫,皆能任持,何至小鸟,便不自胜?”树神答言:“此鸟从我怨家尼俱卢树上来,食彼树果,来栖我上,必当放粪;子堕地者,恶树复生,为害必大。以是故,于此一鸽,大怀忧畏;宁舍一枝,所全者大。”菩萨摩诃萨亦如是,于诸外道、魔众,及诸结使、恶业,无如是畏如阿罗汉、辟支佛。何以故?声闻、辟支佛于菩萨边,亦如彼鸽,坏败大乘心,永灭佛业。以是故,但说过声闻、辟支佛地。
住阿鞞跋致地者,从初发意已来,常喜乐住阿鞞跋致地,闻诸菩萨多退转故,发意时作愿:“何时当得过声闻、辟支佛地,住阿鞞跋致地?”以是故,说住阿鞞跋致地。
问曰:何等是阿鞞跋致地?
答曰:若菩萨能观一切法不生不灭,不不生不不灭,不共非不共,如是观诸法,于三界得脱,不以空,不以非空,一心信忍十方诸佛所用实相智慧,无能坏、无能动者,是名无生忍法。无生忍法,即是阿鞞跋致地。
复次,入菩萨位,是阿鞞跋致地;过声闻、辟支佛,亦名阿鞞跋致地。
复次,住阿鞞跋致地,世世常得果报神通,不失不退。若菩萨得此二法,虽得诸法实相,而以大悲不舍一切众生。复有二法:一者、清净智慧,二者、方便智慧。复有二法:一者、深心念涅槃,二者、所作不离世间。譬如大龙,尾在大海,头在虚空,震电雷霆而降大雨。
复次,阿鞞跋致菩萨,得是诸法实相智慧,世世不失,终不暂离。于诸佛深经,终不疑,亦不作碍。何以故?我未得一切智慧故,不知何方便、何因缘故如是说。阿鞞跋致菩萨常以深心,终不生恶;阿鞞跋致以深心集诸善,浅心作诸不善。
问曰:若阿鞞跋致相,得无生法忍,云何以浅心作诸不善?
答曰:有二种阿鞞跋致:一者、得无生忍法;二者、虽未得无生忍法,佛知其过去、未来所作因缘,必当作佛,为利益傍人故,为其受记。是菩萨生死肉身,结使未断,于诸凡夫中为最第一,是亦名阿鞞跋致相。若得无生忍法,断诸结使,此则清净,末后肉身尽,得法性生身,结使所不碍,不须教戒。如大恒中船,不须将御,自至大海。
复次,有初发意生大心,断诸烦恼,知诸法实相,便得阿鞞跋致;有但行檀波罗蜜,便具足六波罗蜜,乃至般若波罗蜜亦如是;有行六波罗蜜,未得阿鞞跋致,于众生中生大悲心,是时便得阿鞞跋致。有得悲心而作是念:“若诸法皆空,则无众生,谁可度者?”是时悲心便弱;或时以众生可愍,于诸法空观弱。若得方便力,于此二法,等无偏党,大悲心不妨诸法实相,得诸法实相不妨大悲生。如是方便,是时便得入菩萨法位,住阿鞞跋致地,如往生品中说。
复次,阿鞞跋致相,如后阿鞞跋致二品中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