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注音网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二十

发布时间:2019-06-25 15:33:42作者:金刚经注音网

大明三藏法数卷第二十     碣二

上天竺前住持沙门一如等奉 来集注

六轮对位(出菩萨璎珞本业经)

轮有二义一运转二摧碾谓佛菩萨转于法轮则能摧碾众生惑业故以六轮对诸位次也。

【一铜宝轮对十住位】铜似金色不具金用虽无铁之粗垢而犹有查滓若炼磨攻治则能成诸器皿济用于世谓十住菩萨已断见思之惑如离粗垢于四十一品无明之惑未能尽断如铜之犹有查滓惑既分断德亦分显故能从体起用随类现形化诸众生如器成济世故以铜宝轮对十住位也(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四十一品者谓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各一品也)。

【二银宝轮对十行位】银体莹洁不受尘垢虽经镕炼性恒不变谓十行菩萨不加功力任运分断无明之惑显发本然清净之性如银之莹洁镕炼不变故以银宝轮对十行位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三金宝轮对十回向位】金体贵重济用极大土埋火煆其色不变谓十回向菩萨功行加深教化亦广虽混众尘而不为尘垢所染虽居五欲而不为欲火所烧故以金宝轮对十回向位也(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四琉璃宝轮对十地位】梵语琉璃华言青色宝出须弥山一切众宝皆不能坏谓十地菩萨所证真实不为外魔之所动坏故以琉璃宝轮对十地位也(梵语须弥华言妙高十地者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也)。

【五摩尼宝轮对等觉位】梵语摩尼又云末尼华言离垢此宝光净不为尘垢所染若以青物褁之投水水色即青红黄赤白亦复如是谓等觉菩萨无明之惑将尽位居十地之上其随类现形化用自在故以摩尼宝轮对等觉位也(等觉者望后妙觉犹有一等胜前诸位得称为觉也)。

【六水精宝轮对妙觉位】水精内外映彻无物不现谓妙觉果佛诸惑净尽万德圆明常住湛然有感则应故以水精宝轮对妙觉位也(妙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不可思议也)。

六种住(出菩萨地持经)

六种住者约别教位次而论也以此六人所证之位皆不退失故名为住。

【一种性住】种即能生之义性即自分不改之义谓别教菩萨于十住十行位中道种成就无有退失数数增进故名种性住(十住者发心住治地住修行住生贵住方便具足住正心住不退住童真住法王子住灌顶住也十行者欢喜行饶益行无嗔恨行无尽行离痴乱行善现行无着行尊重行善法行真实行也)。

【二解行住】解即解了行即修行谓别教菩萨于十回向位中修习中观为入初地之方便故名解行住(十回向者救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不坏回向等一切佛回向至一切处回向无尽功德藏回向随顺平等善根回向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真如相回向无缚解脱回向法界无量回向也)。

【三净心住】谓别教菩萨于初地断根本见惑得出世间心离凡夫我相障故名净心住(初地即欢喜地也根本见惑者即三界外见惑以界内诸惑由之而生也凡夫我相者谓凡夫之人于五阴身执为我也)。

【四行道迹住】迹犹足迹谓别教菩萨从二地至七地修习中观皆断根本思惑而有证入之迹故名行道迹住(二地至七地者离垢地发光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也)。

【五决定住】谓别教菩萨从八地九地已得真实之行不还不退故名决定住(八地九地者不动地善慧地也)。

【六究竟住】谓此非圆教妙觉果佛之究竟乃是别教第十地菩萨学行满足究竟不退故名究竟住(第十地者法云地也)。

六种决定(出大乘庄严经论)

论云菩萨由六度增上得六种决定。

【一财成决定】谓菩萨由布施力必定常得大财成就是名财成决定。

【二生胜决定】谓菩萨由持戒力必定常得贵胜之家随意受生是名生胜决定。

【三不退决定】谓菩萨由忍辱力所修善法必定常不退失是名不退决定。

【四修习决定】谓菩萨由精进力常时修习善法必定无有间息是名修习决定。

【五定业决定】谓菩萨由禅定力成就众生正定之业必定永不退失是名定业决定。

【六无功用决定】谓菩萨由智慧力不加功行必定自然住理是名无功用决定。

六种摄(出菩萨地持经)

摄即摄取亦摄受也谓菩萨以此六种摄诸众生过去已摄现在今摄未来当摄乃至历尘数劫无有疲厌故名六种摄(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一顿摄】顿遽也谓菩萨从初发心于一切众生作父母想随力所能直以一切乐事饶益而摄取之是名顿摄(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增上摄】增上犹增胜也谓菩萨既已发心若于父母起尊重心种种方便劝修善法随时供养知恩报恩若于妻子眷属教修善法令其胜进或菩萨为王即摄受人民如法正化不加非罚以财以法而为饶益随其力能教诸众生令修善法是名增上摄。

【三取摄】谓菩萨常以二种摄取众生一者常以舍心以财饶益一切众生令其离于贫穷二者常以慈悲心以法饶益一切众生?恶邪见教修正法是名取摄。

【四久摄】谓菩萨摄取众生多历时数久久教化乃得成熟是名久摄。

【五不久摄】谓菩萨摄取众生教化不久即得成熟是名不久摄。

【六后摄】谓菩萨于前五摄之后摄取众生于此生内即能成熟是名后摄。

六种阿罗汉(出法华玄义)

梵语阿罗汉华言无生又云无学谓三界生死已尽故名无生无法可学故名无学(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一退法阿罗汉】谓因遇违缘退失所得道法即第四果退至初果故名退法(违缘者涅盘经明五缘一乐多事二乐说世事三乐睡眠四乐近在家五乐多游行皆名违缘也第四果即阿罗汉初果即须陀洹也)。

【二思法阿罗汉】谓常自思惟所得之法恐有退失故名思法。

【三护法阿罗汉】谓于所证之法心生爱乐善加守护故名护法。

【四住法阿罗汉】谓住于所证之法不退不进故名住法。

【五进法阿罗汉】谓能加功进行至不动法故名进法。

【六不动法阿罗汉】谓不被烦恼之所动乱故名不动法。

六法师(出大智度论)

法华文句云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谓师于妙法自行成就又能以妙法训导于他故称法师。

【一信力故受】信信向也受领纳也谓以信向之力??闻正法乃至一句一偈领纳在心故名信力故受。

【二念力故持】念忆念也持执持也谓所闻之法由忆念之力执持不失故名念力故持。

【三看文为读】谓目视经卷之文以口习宣演故名看文为读。

【四不忘为诵】谓习读既熟不假看文自然成诵无有忘失故名不忘为诵。

【五宣传为说】宣扬也传转也谓自己所得之法展转为他人说故名宣传为说。

【六难晓须释】谓佛所说经教义趣深远卒难晓了必须解释方能解悟故名难晓须释。

六和敬(出法界次第)

和敬者和同爱敬也此六者通名和敬盖外同他善谓之和内自谦卑谓之敬今称僧为六和盖出于此。

【一同戒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知罪不可得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理以方便善巧同持戒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戒善未来必得菩提大果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戒和敬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菩提华言道)。

【二同见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理而能了知诸法本无所得亦无所知见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见以方便善巧同一切知见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因此知见必得种智圆明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见和敬也(种智者即一切种智也)。

【三同行和敬】谓比丘通达实相正行而能了知无作无行为欲安立众生于实相正行以方便善巧同修诸行无有乖诤亦知众生同此诸行渐积功德当成佛道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同行和敬也。

【四身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身常与众生一切乐事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金刚之身是以敬之如佛故名身慈和敬也(金刚者言法性之身不可坏也)。

【五口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口常与众生说一切法令其得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上上清净口业是以敬之如佛故名口慈和敬也(上上谓佛也)。

【六意慈和敬】谓比丘住平等大慈以修其意常知众生诸根性欲与众生乐无有乖诤亦知众生悉有佛性未来必得心如佛心是以敬之如佛故名意慈和敬也。

六群比丘(出十住毗婆沙论)

梵语比丘华言乞士谓此等比丘于佛世时聚集成众作诸非威仪事群出队入故名六群比丘。

【一阐陀】又云阐那即车匿。

【二迦留陀夷】车匿又云阐释迦(无翻)是释种也梵语迦留陀夷华言粗黑以其颜貌粗黑故也是婆罗门种此二人性多贪痴不受人语住迦尸黑山聚落作诸非威仪事时黑山聚落诸优婆塞来白佛言六群比丘于彼聚落作诸非法佛令阿难同六十比丘往彼作驱出羯磨二人知之便出一由旬外迎请阿难即求忏悔言我所作非善从今已去不敢复作即同阿难还至佛所后迦留陀夷因入婆罗门家说法被贼打杀(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优婆塞华言清净土梵语阿难华言庆喜梵语羯磨华言作法)。

【三三文陀达多】又云难陀。

【四摩醯沙达多】又云?难陀梵语三文陀达多摩醯沙达多(无翻)此二人是释种性多愚痴不受人语住黑山聚落作诸非威仪事闻佛令阿难来作驱出羯磨二人便走到于王道聚落后三文陀达多以猪祠庙生天。

【五马师】又云马宿。

【六满宿】马师性多愚痴满宿性多嗔恚此二人本是田夫亦释种也共议我等作田辛苦可共出家于佛法中衣食自然复更筹量就谁出家即到舍利弗目犍连所求欲出家既出家已住鸡咤山聚落不受人语作诸非威仪事于六群比丘中最为上首后二人因多愚痴嗔恚堕生龙中(梵语舍利弗华言身子梵语目犍连华言采菽氏皆佛之弟子也)。

三宝有六义(出诸经要集)

三宝者佛法僧也乃四生之导首六趣之舟航为世所贵故名为宝(四生者胎生卵生湿生化生也六趣者天趣人趣阿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一希有义】谓如世珍宝贫穷之人所不能得三宝亦尔薄福众生百千万世不能值遇故名希有。

【二离垢义】谓如世珍宝内外莹彻体无瑕秽三宝亦尔诸漏净尽无有垢染故名离垢(诸漏净尽者谓一切惑业断尽无遗不漏落生死也)。

【三势力义】谓如世珍宝除贫去毒有大势力三宝亦尔具六神通?济众生出离苦趣故名势力(六神通者天耳通天眼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尽通也)。

【四庄严义】谓如世珍宝严饰身首令人姝好三宝亦尔能以正法严饰行人令得身心清净故名庄严。

【五最胜义】谓如世珍宝诸物中胜三宝亦尔一切世间最为殊胜故名最胜。

【六不改义】谓如世真金烧打磨炼不能变改三宝亦尔不为世间八法之所变易故名不改(八法者一利二衰三毁四誉五称六讥七苦八乐也)。

六欲天(出楞严经)

欲即色欲四天王以形交为欲忉利以风为欲夜摩以抱持为欲兜率以执手为欲化乐以视笑为欲他化但以视为欲也谓之天者天然自然乐胜身胜亦名最胜亦名光明以其所欲不同故名六欲天。

【一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天王谓能护持国土故居须弥山黄金埵南方增长天王谓能令他善根增长故居须弥山琉璃埵西方广目天王谓能以净天眼常观拥护此阎浮提故居须弥山白银埵北方多闻天王谓福德之名闻四方故居须弥山水晶埵(梵语须弥华言妙高梵语阎浮提华言胜金洲)。

【二忉利天】梵语忉利华言三十三大智度论云昔有婆罗门姓憍尸迦与知友三十二人共修福德命终皆生须弥山顶憍尸迦为天主名帝释天三十二人为辅臣周围列居而帝释独处其中又净名?云昔迦叶佛灭后有一女人发心修塔报为天主有三十二人助修报为辅臣君臣合之为三十三也(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梵语憍尸迦又云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三十二人名字经论不载据正法念处经所载三十三天各有住处谓善法堂天山峰天山顶天善见城天钵私他天俱吒天杂殿天欢喜园天光明天波利耶多天离险岸天谷崖岸天摩尼藏天旋行大金殿天鬘影天柔软天杂庄严天如意天微细行天歌音喜乐天威德轮天月行天阎摩那娑罗天速行天影照天智慧行天众分天曼陀罗天上行天威德颜天威德??轮光天清净天也)。

【三夜摩天】梵语夜摩华言善时亦名时分谓其时时唱快乐故以莲华开合分其昼夜此天依空而居。

【四兜率天】梵语兜率华言知足谓其于五欲境知止足故此王依空而居(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五化乐天】化乐天者谓自化五尘之欲而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六他化自在天】他化自在天者谓假他所化以成己乐故此天依空而居即魔王天也。

六界聚(出中阿含经)

界即界分聚即聚集谓人之身聚集六法各有分齐故名六界聚。

【一地界聚】地以坚碍为性谓人之身有内地界而受于生即发毛爪齿粗细皮肤骨肉筋肾心肝脾肺之类是名地界聚。

【二水界聚】水以润湿为性谓人之身有内水界而受于生即脑髓眼泪汗涕唾脓肪血涎痰之类是名水界聚。

【三火界聚】火以燥热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火界而受于生即热身暖身烦闷身温壮身及能消饮食之类是名火界聚。

【四风界聚】风以动转为性谓人之身有内风界而受于生即出息入息及掣缩等风之类是名风界聚(掣缩风者凡身动转皆属于风故也)。

【五空界聚】空以无碍为性谓人之身有内空界而受于生即眼空耳空鼻空口空咽喉动摇食消下过之类是名空界聚。

【六识界聚】识以分别为性即心识也所谓乐识苦识喜识忧识是名识界聚。

六难(出涅盘经)

【一佛世难遇】谓诸佛不常出世众生悬远难遇而况众生不修胜因不行众善虽佛出世亦不得遇故云佛世难遇。

【二正法难闻】谓虽值佛出世或缘有违逆身有障难根有愚钝不能??受又若佛灭后或有说正法处身为他人制伏不能往??或生邪见虽??不能信受故云正法难闻。

【三善心难生】谓人生世间宿习垢重恶缘易染而况邪惑蔽心生诸贪着若不遇善知识劝教则终不能发心修习善行故云善心难生。

【四中国难生】谓中华之国圣人出生其中仁义昭明佛法流布实为文物之地若非持戒修福不得生此故云中国难生。

【五人身难得】谓因行五常五戒出离四趣方得人身经云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以其得少失多故云人身难得(五常者仁义礼智信也五戒者不杀不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也四趣者阿修罗趣饿鬼趣畜生趣地狱趣也)。

【六诸根难具】谓虽得人身或有盲聋喑哑则为残废六根完具是亦难得故云诸根难具(六根者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也)。

父六亲(出善见毗婆沙律)

谓佛令比丘避于讥嫌不得于非亲之女及比丘尼洗浣故衣若父母之亲可使洗浣故说父六亲及母六亲也(梵语比丘华言乞士梵语尼华言女)。

【一伯】伯者即父之伯于己为伯祖也。

【二叔】叔者即父之叔于己为叔祖也。

【三兄】兄者即父之兄于己为伯也。

【四弟】弟者即父之弟于己为叔也。

【五儿】儿者即父之子于己为兄弟也。

【六孙】孙者即父之孙乃兄弟之子于己为侄男也。

母六亲(出善见毗婆沙律)

【一舅】舅者即母之舅乃外祖母之兄弟于己为舅公也。

【二姨】姨者即母之姨乃外祖母之姊妹于己为姨婆也。

【三兄】兄者即母之兄于己为舅也。

【四弟】弟者即母之弟于己亦为舅也。

【五儿】儿者即母之女于己为姊妹也。

【六孙】孙者即母之孙乃兄弟之子于己为侄女也。

人死六验(出诸经要集)

谓人生世间作善作恶罪福昭然纤毫无隐及临终时将感来生善恶果报先有六验。

【一验生人中】谓若作善之人将死之时先从足冷至脐脐上犹温然后气尽者即生人中。

【二验生天上】谓若作善之人将死之时头顶皆温然后气尽者即生天上。

【三验生饿鬼中】谓若作恶之人从顶冷至腰腰下犹温然后气尽者即生饿鬼中。

【四验生旁生中】旁生即畜生也谓若作恶之人从顶冷至膝膝下犹温然后气尽者即生旁生中。

【五验生地狱中】谓若作极恶之人从顶冷至足足底犹温然后气尽者即生地狱中。

【六验入涅盘】谓若罗汉圣人入于涅盘或心及顶数日皆温者是也(梵语罗汉华言无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广六度行(出成具光明定意经亦名六德行)

【一广施】旷大曰广舍财曰施谓行施者既怀广大之心应当知身非常四大不净会归败坏知身既不我有财物亦是虚幻乃至世间万物皆悉无常由是观身非身观物非物纵心恣施了无挂碍复能广弘法施开化愚蒙故曰广施(四大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也)。

【二广戒】戒律也戒品虽多不出身口意之三业谓或见众宝珍琦凡诸可意之物身虽贫乏不妄贪取或见细妙之色内观朽烂生厌离心乃至不杀不盗不[淫-壬+(工/山)]等皆身戒也或以恶言加己乃以善言和语至诚而答乃至不妄言不绮语不两舌皆口戒也复能思惟生死常怀解脱又能修习道品之要深入无为之理乃至不贪不嗔不痴等皆意戒也修行之人于此三业之戒自既坚持不犯复能展转化他广弘戒法故曰广戒。

【三广忍】忍者耐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人骂詈知其从声而出于此观了言语性空意亦如是视诸惭辱空无所有如此则瞋恚不生忍行可进身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行忍耐故曰广忍(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四广精进】谓菩萨修行道品当勤精进节其饮食除于睡卧晨夜惺惺莫令怠墯乃至为人广说法要不以为烦开教愚顽不辞劳倦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其精进故曰广精进。

【五广一心】一心者心不杂乱也谓菩萨修行禅定之时一心寂静离诸散乱于孝事父母尊敬师友断爱远俗空闲寂寞皆当专一其心乃至多欲多诤多作多恼或誉或毁或利或失于是等处并当专一其心不挠不动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于一切时处皆一其心故曰广一心。

【六广智慧】智慧者照了万法通达无碍也谓菩萨修行之时若堕见闻则有一切尘境所蔽当以智慧一一照了观其所起察其所灭处爱欲中心在道品之藏寄浊恶界心游清净之乡入险隘路心思方便之道故能绝三界之妄想证涅盘之真空自既能尔复能展转化他令修智慧故曰广智慧(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梵语涅盘华言灭度)。

六种戒(出瑜伽师地论)

【一回向戒】回向戒者谓菩萨利他心大则以持戒善利普皆回向一切众生同成佛果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广博戒】广博戒者谓菩萨运心广大普博虽持一戒而能广摄一切所学诸戒也。

【三无罪欢喜戒】无罪欢喜戒者谓菩萨远离五欲而于诸戒无所毁犯故得欢喜之乐也(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四恒常戒】恒常戒者谓菩萨于所学诸戒虽尽形寿亦不弃舍也。

【五坚固戒】坚固戒者谓菩萨持戒时一切利养恭敬及诸贪瞋烦恼悉皆不能惑动而毁坏也。

【六尸罗庄严具相应戒】梵语尸罗华言清凉以能除破戒热恼故也谓菩萨持戒则能庄严一切所修善法而具足一切诸相应戒也(相应戒者谓与戒法相应也)。

六斋日(出四天王经并增一阿含经)

六斋日者据毗婆沙论所说凡遇持斋之日则过中不食。

【一每月初八日】帝释来四天王各治一方至此日四王遣辅臣观察世间人民善恶(帝释梵语释提桓因华言能天主言帝释者华梵双举也四天王者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也)。

【二每月十四日】此日四天王遣太子按行天下伺察人民善恶。

【三每月十五日】此日四天王亲自按行天下有慈孝父母恭敬三宝及尊长者并修六度持八戒斋者诸天相庆则降善福注禄增算如不修善持斋唯造恶业诸天忧戚降以不祥减禄除算(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八戒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壬+(工/山)]不妄语不饮酒不坐高广大床不着华鬘璎珞不习歌舞戏乐也斋者过午不食也)。

【四每月二十三日】此日四天王遣辅臣观察与初八日同。

【五每月二十九日】此日四天王遣太子观察与十四日同。

【六每月三十日】此日四天王躬自按行观察与十五日同。

六种巧方便(出菩萨地持经)

【一随顺巧方便】谓菩萨欲为众生说法先以善巧方便随顺教诫令生信乐之心然后以如来甚深法义分别解说令其易解易入获大利益是名随顺巧方便(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二立要巧方便】要即誓约也谓若有众生来从菩萨求索田宅饮食钱财种种资生之具菩萨即与立要誓之言汝能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我当施与如其不能则不施与彼诸众生既闻如是要誓即能如说修行满所愿欲是名立要巧方便(梵语沙门华言勤息梵语婆罗门华言净行)。

【三异相巧方便】谓菩萨既教众生供养父母沙门婆罗门及受持禁戒者或有不顺其教菩萨则现乖异瞋责之相令彼有所畏惧舍恶从善是名异相巧方便。

【四逼迫巧方便】谓菩萨于自眷属作是教言若我眷属有不供养父母乃至犯诸禁戒者我当断其供给或加谪罚或至??斥彼诸眷属畏其谪罚即修众善断诸恶法彼虽不乐逼令修习是名逼迫巧方便。

【五报恩巧方便】谓菩萨先有恩德及于众生或施以财物或脱诸苦难及免诸恐怖救疗众病令得安乐而众生知恩欲酬报者菩萨则不欲其世间财利但劝其供养父母乃至受持禁戒是名报恩巧方便。

【六清净巧方便】谓菩萨住究竟地生兜率天从兜率天来生世间或生王宫舍上妙乐出家学道令诸众生舍离高慢及成无上菩提又令众生坚固信乐同求佛道所有惑染悉皆清净是名清净巧方便(究竟地即佛地梵语兜率华言知足)。

思修六意(出摄大乘论)

【一广大意】谓菩萨修行发广大心历无数劫而得菩提于此时劫常舍身命及以恒河沙数世界满中七宝供施如来从初至终其心犹不满足是名菩萨广大意(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梵语菩提华言道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谓菩萨修行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心不放舍常行布施持戒历无数劫无有厌足是名菩萨长时意。

【三欢喜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而于自他皆生无等欢喜是名菩萨欢喜意(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四有恩德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利益一切众生虽见彼于我有大恩德而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菩萨有恩德意。

【五大志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其所生功德善根以无着心回施一切众生令彼皆得可爱果报是名菩萨大志意。

【六善好意】谓菩萨修行常行六度之行所生功德善根令一切众生平等皆得仍复为彼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好意。

六种意乐(出摄大乘论)

谓菩萨修习一切法门皆须作意欣乐也(菩萨梵语具云菩提萨埵华言觉有情)。

【一广大意乐】谓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奉施如来复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乃至现世得证佛果犹无厌足是名广大意乐(七宝者金银琉璃玻璃砗磲码瑙赤真珠也)。

【二长时意乐】谓菩萨行于六度乃至现世得证佛果心常好乐无有间息是名长时意乐(六度者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智慧也)。

【三欢喜意乐】谓菩萨能以六度饶益有情由此所作心生欢喜是名欢喜意乐。

【四荷恩意乐】荷负也谓菩萨以此六度饶益有情不见自身于彼有恩是名荷恩意乐。

【五大志意乐】谓菩萨即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令其同得胜果是名大志意乐。

【六纯善意乐】谓菩萨复以如是六度所集善根功德共诸众生回求佛果心无间杂是名纯善意乐。

起塔有六意(出华严经?)

【一为表人胜】谓如来三界至尊最胜无比故建塔以表之令人瞻礼而归敬也(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也)。

【二令生净信】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瞻仰顶礼而生崇重正信之心也。

【三令标心有在】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心有所向而敬慕归依也。

【四令供养生福】谓建造佛塔盖令一切众生至心恭敬供养则能生诸福利也。

【五为报恩行毕】谓建造佛塔非惟利益于己身盖将答报四恩而毕无边之行愿也(四恩者国王父母师友檀越也)。

【六生福灭罪】谓建造佛塔非惟生自己之福灭自己之罪盖令一切众生凡瞻睹顶礼者无不生一切福灭一切罪也。

六法令他欢喜(出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

【一身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为礼敬烧香散华种种供养若见其病苦随时供给令他欢喜是名身业行慈(梵行即净行也)。

【二语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以语赞叹彰其实德他不闻者令他得闻复读诵经典昼夜精勤令他欢喜是名语业行慈。

【三意业行慈】谓于诸贤圣及同修梵行人处起慈善心不生妒害悭嫉之想于诸众生起悲愍心起利益心令他欢喜是名意业行慈。

【四如法利养】谓凡所有资生之物乃至得少饮食于同修梵行之人情无彼此悉皆共他受用令他欢喜是名如法利养。

【五受持戒法】谓于所受戒法始终坚持不毁不犯而于同修梵行之人不生轻鄙令他欢喜是名受持戒法。

【六能生正见】谓于一切道法发起正见无有疑惑而与同修梵行之人共同此见令他欢喜是名能生正见。

外道六师(出陀罗尼集经并翻译名义)

邪心见理发于邪智不禀正教故名外道辅行云六师元祖是迦毗罗支流分异遂为六宗(梵语迦毗罗华言黄色)。

【一富兰那迦叶】梵语富兰那字也(无翻)迦叶因母之姓而为姓也其人起邪见谓一切法断灭无君臣父子忠孝之道名为色空外道以色破欲界有以空破色界有谓空为至极故也。

【二末伽??拘赊??】梵语末伽??华言不见道字也梵语拘赊??(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众生苦乐不由自行而得皆是自然而有此计自然者即是无因亦邪见也。

【三删阇夜毗罗胝】梵语删阇夜华言正胜字也梵语毗罗胝华言不作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起邪见谓道不须求经生死劫数苦尽自然而得又云八万劫满自然得道也(劫梵语具云劫波华言分别时节)。

【四阿??多趐舍钦婆罗】梵语阿??多趐舍字也梵语钦婆罗粗衣名因以为名也(无翻)其人起邪见非因计因着粗弊衣自?其发以烟熏鼻及五热炙身修诸苦行为道自谓今身并受诸苦则后身常得乐也(非因计因者本非得乐之因而妄计此因能得乐也五热者四面火聚更加头上有日故云五热炙身)。

【五迦罗鸠?迦旃延】梵语迦罗鸠[马*丈]华言牛领字也梵语迦旃延华言剪发姓也其人谓诸法亦有相亦无相即邪见也(有相即常见无相即断见)。

【六尼犍陀若提子】梵语尼犍陀华言离系此外道出家之总名梵语若提(无翻)因母之名而为名也其人谓罪福苦乐本有定因要当必受非行道所能断如此计者即邪见也。

六苦行外道(出大涅盘经)

【一自饿外道】谓外道修行不羡饮食长忍饥虚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饿外道。

【二投渊外道】谓外道修行寒入深渊忍受冻苦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投渊外道。

【三赴火外道】谓外道修行常热炙身及熏鼻等甘受热恼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赴火外道。

【四自坐外道】谓外道修行常自裸形不拘寒暑露地而坐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自坐外道。

【五寂默外道】谓外道修行于尸林冢间以为住处寂默不语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寂默外道。

【六牛狗外道】谓外道修行自谓前世从牛狗中来即持牛狗戒龁草啖污唯望生天执此苦行以为得果之因是名牛狗外道。

六道(出法华文句)

道即能通之义谓六道生死展转相通故名六道。

【一天道】天即天然自然乐胜身胜是名天道。

【二人道】人者忍也于世苦乐之境而能安忍是名人道。

【三阿修罗道】梵语阿修罗华言无酒又言无端正又言无天此道或居海岸海底或居半须弥山岩窟宫殿严饰怀猜忌心常好斗战是名阿修罗道(无酒者法华?云修罗于四天下采华酝海为酒鱼龙业力其味不变于是嗔妒誓愿断酒故云无酒无端正者修罗种类男丑女端故云无端正无天者净名?云此神果报最胜邻次诸天而非天又无天德故云无天)。

【四饿鬼道】谓此道或居海底或在人间山林中或似人形或似兽形不得饮食业重者饥火炎炎不闻浆水之名次者伺求人间荡涤脓血粪秽轻者时薄一饱是名饿鬼道。

【五畜生道】畜生亦云旁生谓此道遍在诸处披毛戴角鳞甲羽毛其类非一互相吞啖受苦无穷是名畜生道(旁生者婆沙论云形旁行旁形旁者谓身形横生不正也行旁者谓其宿世所行之行偏邪不正也)。

【六地狱道】谓此狱在地之下而有镬汤剑??等苦是名地狱道。

六蔽心(出大智度论)

【一悭心】谓众生由此悭吝蔽覆于心不能行于布施纵行布施亦不能以好物与人是名悭心。

【二破戒心】谓众生由贪瞋痴等烦恼蔽覆于心行于恶行不能坚持禁戒是名破戒心。

【三瞋恚心】谓众生由瞋恨忿恚蔽覆于心历事对境常怀恼害于他而无忍辱之行是名瞋恚心。

【四懈怠心】谓众生由懈怠蔽覆于心不能精进勤修圣道之行是名懈怠心。

【五乱心】谓众生由散乱蔽覆于心妨于禅定如风中灯虽有光明不能照物是名乱心。

【六痴心】谓众生由愚痴蔽覆于心而无智慧于一切事皆不能知受着邪法不起正见是名痴心。

六染心(出起信论)

六染心者谓心体本净离诸妄染以依不觉忽起无明由无明熏习力故遂有六种染心之相。

【一执相应染】谓于苦乐等境不了虚无妄起执着与心相应见思烦恼之惑污其净心故名执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三执取相第四计名字相也(见思者见即分别也谓意根对法尘起诸邪见故名见惑思即思惟也又贪染曰思谓眼耳鼻舌身五根贪爱色声香味触五尘而起想着故名思惑六粗者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也)。

【二不断相应染】不断即相续也谓于苦乐等境与心相应数数起念相续不断故名不断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二相续相也。

【三分别智相应染】谓能分别世间出世间诸法染净故云智也此智分别亦是法执与心相应故名分别智相应染即是六粗中第一智相也。

【四现色不相应染】现色者谓依根本无明熏动净心令现境界之相虽现境界之相而根本无明最极微细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故名不相应染即是三细中第三现相也(根本无明者谓其能生见思等惑也心王者即第八识也心所者受想行也三细者业相转相现相也)。

【五能见心不相应染】能见心者谓根本无明动故能令心有所见虽令心有所见而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故名不相应染即是三细中第二转相也。

【六根本业不相应染】根本业者即根本无明也谓以无明力故不觉心动动即成业虽动成业而不与心王心所相应故名不相应染即是三细中第一业相也。

六着心(出华严孔目并演义钞)

【一贪着心】引取之心为贪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引取无厌恋着不舍故名贪着心(六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也)。

【二爱着心】贪取之心为爱谓于六尘等顺情之境而生爱欲恋着不舍故名爱着心。

【三瞋着心】忿怒之心为瞋谓于一切违情之境即起忿怒不能舍去故名瞋着心。

【四痴着心】迷惑之心为痴谓于一切事理诸法无所明了妄生邪见执着不舍故名痴着心。

【五欲着心】乐取之心为欲谓于可爱之境而起乐欲恋着不舍故名欲着心。

【六慢着心】自恃轻他之心为慢谓自恃种姓高贵有多才能轻蔑于他不能舍去故名慢着心。

六相应想(出大集法门经)

【一眼相应想】谓眼根对色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眼相应想。

【二耳相应想】谓耳根闻声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耳相应想。

【三鼻相应想】谓鼻根闻香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鼻相应想。

【四舌相应想】谓舌根尝味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舌相应想。

【五身相应想】谓身根觉触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身相应想。

【六意相应想】谓意根分别诸法之时与识相应而起想念是名意相应想。

六种散乱(出阿毗达磨杂集论)

【一自性散乱】谓五识自性驰逐外缘乖于静定故名自性散乱(五识者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也)。

【二外散乱】谓正修善时于五欲境上其心驰散不能寂静故名外散乱(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三内散乱】谓修定时发起沉掉及于诸尘而生味着退失静定故名内散乱(沉掉者沉即昏沉掉即掉举谓动散也)。

【四相散乱】谓欲令他人信己有德诈见修善之相由此因缘所修善法渐更退失故名相散乱。

【五粗重散乱】谓修善法时起我我所执及我慢等邪见由此邪执粗重力故所修善法永不清净是名粗重散乱(我者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中计有我也我所者即色身及财宅眷属也)。

【六作意散乱】谓或依余乘或依余定作意修习不能证悟发起散乱是名作意散乱(余乘者谓人天乘也余定者谓世间禅定也)。

六粗相(出起信论)

六粗谓由业转现三细而生故名六粗(业转现即第八藏识中初起之三相以其微细故名三细也)。

【一智相】谓依三细中第三境界相不了自心所现妄起分别染净之相于净境则爱于染境则不爱是名智相(境界相即二细中之现相也)。

【二相续相】谓依前智相分别于爱境则生乐于不爱境则生苦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是名相续相。

【三执取相】谓依前相续缘念苦乐等境心起着故是名执取相。

【四计名字相】谓依前妄执分别假名言说之相是名计名字相(假名者虚假之名谓依前执取相上更立假名也已上四相皆论起惑)。

【五起业相】谓依前名字执取生着迼种种业是名起业相。

【六业系苦相】苦即生死之苦也谓业系缚则有生死逼迫之苦不得自在是名业系苦相。

六种俱生惑(出大乘百法明门论)

惑即昏迷不了之义谓贪瞋等惑与身俱生故名俱生惑。

【一贪惑】谓于五尘顺情境上引取无厌昏迷不了是名贪惑(五尘者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也)。

【二嗔惑】谓于五尘违情境上忿怒暴起昏迷不了是名嗔惑。

【三痴惑】谓于一切事理之法无所分别颠倒妄执起诸邪见昏迷不了是名痴惑。

【四慢惑】谓我能他不能我解他不解因此起轻慢心凌傲于人昏迷不了是名慢惑。

【五疑惑】谓无正信之心于正法中犹豫无决昏迷不了是名疑惑。

【六觉惑】谓无正知正见而于五尘之境常起恶觉染爱生着昏迷不了是名觉惑。

六欲(出释禅波罗蜜次第法门)

【一色欲】谓若见青黄赤白及男女等色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色欲。

【二形貌欲】谓若见端容羙貌无智愚人不知其患心生贪着是名形貌欲。

【三威仪姿态欲】谓若见行步轻徐举止详缓扬眉顿脸含笑娇盈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染是名威仪姿态欲。

【四言语音声欲】谓若闻巧言美语称情适意音声清雅歌咏赞叹无智愚人不知其患便生爱着是名言语音声欲。

【五细滑欲】谓男女身分软细滑泽等无智愚人不知其患耽染没溺是名细滑欲。

【六人相欲】谓若男若女必得所爱之人互相贪染是名人相欲。

六烦恼(出瑜伽师地论)

谓贪瞋等昏烦之法恼乱心神名为烦恼。

【一贪烦恼】贪即贪爱谓于五欲顺情等境求而未获爱而不舍以不舍故便起烦恼故名贪烦恼(五欲者色欲声欲香欲味欲触欲也)。

【二瞋烦恼】谓于五欲违情等境即起瞋恚忿恨缠结记忆在心而生烦恼故名瞋烦恼。

【三慢烦恼】慢即轻慢谓自任其能轻凌于他起不敬心傲慢结缚而生烦恼故名慢烦恼。

【四无明烦恼】谓于一切诸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以不了故起贪瞋痴等烦恼故名无明烦恼。

【五疑烦恼】犹豫不决为疑谓因前无明不了即起疑惑以乱真心或是或非或善或恶展转缠结而生烦恼故名疑烦恼。

【六不正见烦恼】谓因前疑心不了所见不正以不正故遂起邪见含藏结缚而生烦恼故名不正见烦恼。

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

  • 金刚经全文

  • 金刚经解释

  • 金刚经唱诵